村头唱大戏,藏着戏曲千年不老的秘密?
村头唱大戏,藏着戏曲千年不老的秘密?
夜幕降临时分,村头古樟树下支起竹木戏台,鼓乐声穿透暮色,老老少少搬着竹椅板凳围坐台下。台上浓墨重彩的戏角甩着水袖,唱腔时而高亢入云,时而婉转低回,这便是中国乡土间最鲜活的唱大戏场景。但若细究起来,这热闹非凡的唱大戏,与文人雅士笔下的戏曲艺术,当真同出一脉吗?
一、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艺术生命
在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元代壁画里,手持竹板的民间艺人正在表演;明清地方志记载,每逢旱灾必有草台班子游走乡间唱愿戏。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表演,恰恰印证着戏曲艺术最本真的形态。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的千年传承中,艺人们说:不拜码头不进庙,田间地头即道场。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生命力,让戏曲始终保持着与土地的血脉相连。
江南水乡的社戏传统更具深意。绍兴人至今遵循着年规戏习俗,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必演《白蛇传》,五月十三关帝诞必唱《单刀会》。这些看似热闹的唱大戏,实则承载着祈雨、驱疫、敬神等文化密码。当老旦唱起二月二龙抬头,春雨贵如油的戏词时,台下观众应和的不仅是曲调,更是对五谷丰登的殷殷期盼。
二、雅俗之间流动的艺术真谛
昆曲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水磨腔固然精妙,但若没有弋阳腔其节以鼓,其调喧的民间基因,又怎能在明清两代风靡大江南北?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回忆,每逢年节必随戏班下乡演出,在田埂上走圆场,在麦垛前亮身段,方知戏是活的生命。这种雅俗之间的自由流动,恰是戏曲艺术千年不衰的秘诀。
在河北梆子的传承中,红戏与白戏之分耐人寻味。红戏指婚庆寿宴的吉祥戏码,白戏则是丧葬祭祀的悲苦戏文。老艺人常说:红戏要唱得人心里开花,白戏要唱得人眼里落雨。这种精准的情绪把控,不正是戏曲艺术的精髓所在?当这些民间智慧被文人提炼成唱念做打的程式时,艺术的真谛早已在村头戏台上反复淬炼。
三、大戏不大的当代启示
山西孝义皮影戏班的班主王师傅,至今保留着亮箱底的传统。每到一地演出,必先打开装满影人的樟木箱,让乡民们看个真切。这种质朴的互动,恰是戏曲与观众最本真的关系。当城市剧场追求声光电的视听震撼时,乡间戏台上的一桌二椅依然能演绎万千世界,这或许揭示了艺术本质的某种真谛。
面对传统文化式微的当代困境,福建莆仙戏的传承给出启示。当地戏班创新推出手机点戏服务,观众通过微信点唱传统折子戏,艺人即时视频表演。这种古老艺术与数字时代的奇妙碰撞,让人看到传统戏曲在坚守本真与拥抱创新间的无限可能。当城市白领在地铁上刷着手机看莆仙戏直播时,田间地头的艺术生命力正在完成当代转化。
夜幕下的村头戏台,看似简陋的竹木架构间,承载的不仅是锣鼓笙箫的热闹。当老生苍劲的唱腔掠过稻田,当花旦纤巧的指尖划过月光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唱大戏的演出,更是中华文明千年不绝的艺术脉搏。这种扎根泥土、拥抱生活的艺术形态,或许正是戏曲永葆青春的密码。在这个意义上,唱大戏何止是戏曲,它根本就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