砀山戏韵:黄河故道上的百年声腔
砀山戏韵:黄河故道上的百年声腔
题记:当梨花染白四月的砀山,老城戏台上的一声梆子腔,总能唤醒沉睡在黄河故道里的千年记忆。
一、梨园深处觅乡音
砀山老戏迷常说:听戏要听弦子戏,品茶要喝老北门。弦子戏这个在当地流传百年的称谓,正是四平调的前身。1940年的寒冬,砀山城里的范家班突发奇想,将山东花鼓的婉转唱腔揉进豫剧的梆子声腔,又在月琴、二胡中添了坠琴的悠扬。这种四平八稳的新调式,竟在豫皖苏鲁四省交界的戏迷中掀起波澜。
老艺人张继德至今记得,五十年代的砀山剧场每逢四平调开演,必是人山人海。观众席里,卖梨膏糖的小贩踮着脚吆喝,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张望。当《陈三两爬堂》的唱腔响起,整个场子霎时鸦雀无声,唯有坠琴的颤音在梁间流转。
二、戏台春秋众生相
在唐寨镇的百年古戏楼上,斑驳的楹联仍依稀可辨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。这里的梆子戏班至今保留着独特的踩席传统——开戏前必在台口铺就新编的芦席,角儿们踩着席边的吉祥纹样登台,暗合踩喜的吉兆。
程庄镇的琴书艺人王月英,每逢正月总要背着三弦走村串户。她的拿手曲目《王天保下苏州》,能将砀山方言的九声六调化作珠玉落盘的唱词。老人们说,听她的琴书就像嚼着砀山酥梨,甜中带脆,余韵悠长。
三、古调新声待春归
在玄庙镇的百年梨园里,戏窝子传人李文化正带着徒弟们排演新编四平调《梨乡恋歌》。他们别出心裁地将果园劳作的场景融入传统身段,采梨的云手、剪枝的踏步让年轻观众眼前一亮。更妙的是戏中穿插的梨花大鼓,竟是用晒干的梨木制成,敲击时隐隐透着果香。
砀山戏曲博物馆里,90后非遗传承人小张正用3D扫描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身段动作。他创建的云戏台账号,让天南海北的游子都能实时观看家乡戏直播。有网友留言:听着《花亭会》的慢板,恍惚看见奶奶摇着蒲扇打拍子的模样。
结语:夜幕下的梨花广场,戏班正在上演《穆桂英挂帅》。台上银枪翻飞,台下白发垂髫齐声喝彩。黄河故道的风掠过万亩梨园,将四百年的戏文送往更远的地方。这声声唱腔里,藏着一个古老县城最鲜活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