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戏曲演员的到位:用骨血演绎中原魂魄
河南戏曲演员的到位:用骨血演绎中原魂魄
在郑州大石桥的露天戏台前,一位老观众突然拍案叫绝:这声调,像黄河水灌进耳朵眼!台上,豫剧演员正唱着《程婴救孤》,当唱到十六年,如同在刀尖上走时,声腔里的颤音让前排观众不自觉地攥紧了手中的茶碗。这种直击人心的震撼,正是河南戏曲演员独有的到位艺术。
一、骨缝里渗出来的戏味
河南戏曲演员的童子功从呼吸开始。在许昌某剧团的后院,清晨总能看见年轻学员对着红砖墙练气,砖缝里渗出的白霜被他们的气息吹成螺旋状。豫剧名家李树建曾回忆,师父教他《清风亭》时要求每个字都要在丹田转三圈,这种训练让演员的声腔像陈年老酒,入口绵长后劲十足。
曲剧演员张兰秋在《陈三两》中的水袖功堪称一绝。她的手腕看似柔若无骨,实则暗藏千钧力道,三尺水袖甩出去能听见破空声,收回来却轻如鸿毛。这种刚柔并济的身段,是演员把中原儿女的倔强与柔情融进了骨髓。
在洛阳关林庙会的草台班子里,75岁的王金斗仍能连演三场《寇准背靴》。他踩着二尺高跷疾走如飞,背上的蟒袍纹丝不乱。台下观众说:看他演戏,就像看见黄河滩上的老柳树,根扎得深,枝叶活得旺。
二、戏比天大的执念
1982年豫剧大师常香玉率团下乡,突遇暴雨冲毁戏台。她在泥泞的打麦场上赤脚唱完《花木兰》,十里八乡的百姓举着油布伞站在雨里,戏没唱完没人挪步。这种戏比天大的精神,至今仍是河南戏曲界的灵魂。
青年演员刘晓燕为演好《朝阳沟》里的银环,连续三个月住在登封山沟。她跟着村妇学纳鞋底,手掌被麻绳勒出血印,却笑着说:不沾地气,哪来的戏味?这种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,让程式化的戏曲有了血肉温度。
在郑州戏曲学校的练功房,墙上的戏疯子守则赫然写着:冬练三九不穿袄,夏练三伏不擦汗。学生们每天要完成三遍功——晨功吊嗓,午功练身,夜功悟戏。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,锻造出演员们开口就带黄河浪的独特气质。
三、老腔调里的新魂魄
豫剧新秀马金凤将电子乐融入传统唱腔,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出征片段里加入了架子鼓节奏。老戏迷起初皱眉,听到辕门外三声炮的炸腔与鼓点共振时,忍不住跟着拍腿叫好。这种创新不是颠覆,而是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。
在抖音平台,曲剧演员赵光明用豫西方言演绎流行歌曲,意外获得百万点赞。他巧妙地将戏曲吐字归韵的技巧融入现代音乐,让《青花瓷》唱出了中原大地的苍凉韵味。这种跨界尝试,正为戏曲打开新的传播维度。
河南省豫剧院推出的沉浸式戏曲《宋街幻戏》,观众可以跟着演员穿梭在清明上河图般的布景中。当包公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断案,游客们瞬间穿越千年。这种打破镜框舞台的探索,让戏曲从博物馆艺术变成可触摸的生活。
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剧场,河南戏曲演员用生命诠释着到位的真谛。他们的唱腔里翻滚着黄河的泥沙,身段中凝结着嵩山的筋骨,一颦一笑都是中原儿女的集体记忆。这种深入骨髓的艺术传承,恰似开封城地下叠压的六座城池,看似沉默无言,实则涌动着永恒的文化脉搏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