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嘴如珠落玉盘:戏曲中的急口令有何门道?

快嘴如珠落玉盘:戏曲中的急口令有何门道?

一折《四郎探母》唱罢,观众席间窸窣声起:这铁镜公主的嘴皮子怕是安了机簧?台上旦角方才那段西皮流水,字字如珠落玉盘,快得叫人耳不暇接。这般唱得飞起的戏曲选段,正是行内人津津乐道的急口令。

一、快板里的刀光剑影

梆子戏中的快二八板最能见真章。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,代战公主连珠炮似的唱出我本是西凉女将门之后,气贯长虹的唱腔裹挟着边疆烈马的嘶鸣,生生在戏台上劈出个金戈铁马的疆场。这种快板讲究快而不乱,每个字都要在板眼间精准落脚,恰似刀客舞剑,看似眼花缭乱,实则招招式式皆有法度。

川剧高腔的飞句更显诡谲。变脸艺人一甩水袖,唱词突然如暴雨倾盆:看那红脸的关公战长沙,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,黑脸的张飞叫喳喳!这般疾风骤雨的唱法,原是模仿蜀道背夫负重攀岩时的急促号子,如今化作戏曲里的惊雷,炸得满堂喝彩。

二、舌尖上的功夫秘籍

要练就这般绝技,梨园子弟得从绕口令下苦功。八百标兵奔北坡的晨课只是入门,真正要过的难关是《报菜名》里的贯口活。豫剧名家马金凤回忆学艺时,寒冬腊月对着冰棱子练喷口,直练得唇齿间腾起白雾,方才咬得住那些三鲜馅儿饺子配着八宝酱菜的滚地词儿。

昆曲的水磨腔则另辟蹊径。《牡丹亭》惊梦一折,杜丽娘念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看似温婉缠绵,实则每个字都要在喉间磨出三四个音阶。这种快而不急的唱法,恰似苏州绣娘穿针引线,千回百转却分毫不乱。

三、快慢之间的戏曲密码

老艺人常说:快板不是撒癔症。京剧《空城计》里诸葛亮抚琴退敌,前段慢板如履薄冰,待唱到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,突然加快的节奏暗藏杀机。这种张弛之道,恰似太极推手,以快制慢间方显智谋深浅。

当代新编戏《典妻》中,甬剧演员用快板演绎市井叫卖:鸡毛鸭毛甲鱼壳,破布头烂棉花兑洋火!急促的方言唱词裹着旧时代的心酸,快节奏反成了叩击心扉的重锤。可见戏曲之快,快的是情,快的是魂。

幕布落下,余音绕梁。这些快嘴唱段非但不是炫技,反倒是戏曲智慧的凝练。当演员唇齿开合间吞吐山河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疾风骤雨般的词句,更是一个个在时光长河里淬炼出的艺术精魂。下次再遇着这般唱得飞起的戏文,不妨细品那快板里的慢功夫,定能咂摸出别样滋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