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剧:山东大地的百年乡音,戏台上的人间烟火
吕剧:山东大地的百年乡音,戏台上的人间烟火
正月里来正月正,白马银枪小罗成……当悠扬的琴弦声在鲁北平原的村口响起,晒谷场上的板凳早已坐得满满当当。这就是山东吕剧,一门用乡音唱尽人间百态的地方戏曲。在这方水土养育的剧种里,藏着齐鲁儿女的喜怒哀乐,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。
一、黄河淤泥里长出的民间艺术
1900年,广饶县琴书艺人时殿元把《王小赶脚》改编成化妆扬琴,这个偶然的尝试竟在黄河三角洲掀起轩然大波。农闲时节的打谷场上,艺人们用四胡、扬琴、三弦奏响生活乐章,把家长里短、忠孝节义的故事唱进百姓心坎里。
吕剧的根深深扎在民间土壤里。早期艺人挑着扁担走村串巷,扁担两头挂着乐器和行头,百姓亲切地称他们唱扬琴的、打扬琴的。这种草根性造就了吕剧独特的艺术基因——唱腔里带着黄河水的浑厚,道白中透着高粱酒的醇香。
二、三弦四胡间的市井画卷
在济南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戏楼,老戏迷们至今记得《小姑贤》里泼辣的恶婆婆,《借年》中憨厚的穷书生。吕剧最擅长的就是描摹市井百态,那些柴米油盐里的悲欢离合,经艺人朴实无华的演绎,总能引发最会心的笑声与泪水。
音乐是吕剧的灵魂。四胡如泣如诉,扬琴叮咚作响,坠琴婉转低回,这些源自民间的乐器编织出独特的声韵世界。《李二嫂改嫁》中借灯光的经典唱段,把守寡少妇的幽微心事唱得百转千回,至今仍是戏迷们最爱的心头好。
三、老戏新唱的现代突围
新世纪伊始,吕剧《补天》进京演出引起轰动。这个讲述山东女兵戍边故事的新编剧目,既保留了传统的四平腔,又融入现代交响乐元素,让古老剧种焕发新颜。在淄博周村古商城,年轻人穿着汉服听吕剧成了新时尚。
乡音未改,但吕剧的舞台早已突破田间地头。从乡村戏台到国家大剧院,从方言频道到短视频平台,这门百年艺术正以更年轻的姿态拥抱新时代。当吕剧小姐姐在直播间唱起《姊妹易嫁》,屏幕前飘过的不仅是点赞,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。
夜幕降临,胶东渔村的戏台灯火通明。台上,老艺人一板一眼地唱着《墙头记》;台下,孩子们跟着摇头晃脑。这绵延百年的乡音,如同黄河水般生生不息,在时代的浪潮中,继续讲述着属于山东人的生命故事。当三弦声起,每个人都能在这熟悉的旋律里,找到自己的乡愁与归处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