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戏唱到吼塌炕?这个剧种才是戏曲界的灵魂歌手
唱戏唱到吼塌炕?这个剧种才是戏曲界的灵魂歌手
凌晨三点的黄土塬上,一嗓子苍劲的秦腔划破夜空,惊醒了十里八乡的看门狗。戏台前的老汉们捏着烟袋的手抖了抖,后生们脖颈上的青筋跟着唱腔跳动,裹着花头巾的婆姨们偷偷抹眼泪。这不是夸张的戏剧场景,而是秦腔戏班下乡演出的真实写照。在中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,要论唱得最投入,没有哪个剧种能像秦腔这样,让演员和观众都唱到肝肠寸断。
一、黄土高坡的声腔密码
秦腔诞生在八百里秦川的黄土褶皱里,这里的沟壑纵横像极了大地的声带。老艺人们说,在这片三年两头旱的土地上,不扯着嗓子唱就压不住呼啸的北风。秦腔独有的苦音腔正是由此而来——当老生唱到祖籍陕西韩城县时,那声带着沙哑的拖腔里,能听出干裂的黄土、晒蔫的高粱和望不到头的旱塬。
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曾回忆,五十年代下乡演出,老乡们把家里门板卸了搭戏台。寒冬腊月里,演员裹着军大衣开嗓,唱着唱着竟把眉毛上的冰碴子都唱化了。这种拿命在唱的劲头,让秦腔艺人练就了独特的胸腔共鸣发声法,一开口就像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,能把声音送到三里外的山峁上。
二、戏台即是战场
在秦腔后台,你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花脸演员对着镜子开脸,手指蘸着油彩在额头画下第三道火焰纹时,眼神突然变得凌厉;青衣演员默戏时,水袖无意识地甩出个刀花,惊得后台管事连退三步。这不是走火入魔,而是秦腔特有的入戏仪式。
老戏迷都知道看秦腔要带条白毛巾,这可不是擦汗用的。当《周仁回府》演到哭墓一折,台下的啜泣声会渐渐汇成一片呜咽,这时候白毛巾就派上了用场。去年在泾阳演出现场,有位八十岁的老戏迷听着《三滴血》突然昏厥,醒来第一句话竟是:周仁还没哭完呢......
三、血脉贲张的观演狂欢
在西安易俗社的百年戏楼里,至今保留着特殊的观众席——站票区。这里没有座椅,戏迷们挤作一团,听到精彩处就跺脚叫好,震得楼板嗡嗡作响。有次演《火焰驹》,台下观众跟着黄桂英一起跑园,生生把水泥地跺出了裂缝。
这种人戏不分的互动,造就了秦腔独特的艺术生态。演员在台上唱到将音(秦腔特有的哭腔)时,台下往往会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应和声。有老艺人笑称:在秦腔戏园子唱戏,你得留三分气力对付观众的声浪。
当其他剧种在追求舞台科技的今天,秦腔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戏剧张力。它的唱腔里沉淀着西北人千百年的悲欢,它的做派中凝结着农耕文明的生命力。下次听到秦腔艺人唱到青筋暴起、声嘶力竭时,别笑他们过火,那正是中华民族最本真的情感喷发。在这片诞生过《诗经》的土地上,秦腔用最炽热的方式,续写着关关雎鸠的咏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