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舞台上的小精灵:谁在演绎童真?
戏曲舞台上的小精灵:谁在演绎童真?
在流光溢彩的戏曲舞台上,当身着彩衣的孩童角色踩着碎步登场时,清脆的童声总能让观众心头一暖。这些将天真烂漫演绎得活灵活现的演员,在梨园行里有着特殊的身份密码。
一、戏台童趣的千年传承
戏曲行当自古便有七岁红的说法,元代南戏《宦门子弟错立身》里就有幼年演员的记载。明清时期昆曲鼎盛,家班培养的童伶往往不足十岁便要登台,他们粉妆玉琢的模样与稚嫩嗓音,恰与《牡丹亭》中杜丽娘的少女形象浑然天成。在《白蛇传》断桥相会的经典段落中,许仙与白素贞身边那个捧药盏的小青儿,正是由九岁的小演员用三寸金莲的步态走出稚子情态。
京剧大师梅兰芳幼年学艺时,便以《天女散花》中的散花童子角色初露锋芒。那身金线绣制的莲花衣,至今仍是戏曲学院教学戏服的范本。在《杨门女将》中,佘太君身边那群扎着冲天辫的曾孙辈,个个都要能翻筋斗、耍花枪,把将门虎子的英气与孩童的顽皮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二、娃娃生的艺术密码
梨园行当将儿童角色统称为娃娃生,这个特殊行当的演员需要同时具备童声与童貌。传统戏班挑选娃娃生时,要求演员身高不过五尺,面容稚嫩清秀。训练时既要练就扎实的腰腿功,又要保留天然童音,这对变声期前的少年演员堪称与时间的赛跑。
在《宝莲灯》沉香救母的戏码中,小沉香要完成劈山时的高难度旋子转体。当代著名武生裴艳玲回忆,她十岁扮演沉香时,每天要在腿上绑沙袋练功,只为让空中姿态更显轻盈灵动。而《锁麟囊》里那个手捧绣球的小丫鬟,看似简单的碎步圆场,实则要走出孩童特有的雀跃感。
三、新枝萌发的当代舞台
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首创的小小百花班,采用传统科班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童星。在这里,八岁的学员要同时学习文化课与戏曲四功五法,他们排演的《梁祝·草桥结拜》曾在央视戏曲春晚引发热议。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则推出戏曲体验日,让孩子们在勾画脸谱、甩水袖的过程中爱上传统艺术。
在豫剧现代戏《朝阳沟》中,银环教山区儿童识字的场景启用了真正的山村孩子。这些从未接触过戏曲的孩童,在排练中自然流露的羞涩与好奇,反而成就了最动人的舞台效果。他们的本色出演,恰是戏曲艺术返璞归真的最好注脚。
当鎏金点翠的头面映照着稚嫩脸庞,当云履蹑足踏出童真韵律,这些戏曲舞台上的小精灵正在续写着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码。他们既是传统的传承者,又是新时代的传播者,在唱念做打间让古老艺术永葆青春活力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