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之上声裂云霄这些高腔戏曲你听过吗?
戏台之上声裂云霄这些高腔戏曲你听过吗?
重庆磁器口古镇的戏楼里,正上演着一出《白蛇传》。青蛇手持双剑腾挪翻转间,一声苦哇——的唱腔陡然拔高,惊得屋檐下的燕子扑棱棱飞起。台下嗑瓜子的大爷突然坐直了身子,邻座的小姑娘捂住耳朵却瞪圆了眼睛,这是川剧高腔独有的魅力。
一、穿云裂帛说高腔
中国戏曲界素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,其中高亢激越的唱腔往往被称作高腔。这种唱法要求演员用真声直冲颅腔共鸣,声线如利剑出鞘般穿透云霄。明代曲学家王骥德在《曲律》中记载:高腔者,声若裂帛,气贯长虹,正是形容这种震撼人心的演唱方式。
在川北广元地区,至今流传着高腔不过剑门关的说法。老艺人表演时会特意面朝剑门关方向,认为只有借得蜀道天险的气势,才能唱出高腔的神韵。这种独特的发声方式,需要演员从小吊嗓练气,寒冬腊月对着嘉陵江练声,直到能盖过滔滔江水声方算出师。
二、各派高腔竞风流
川剧高腔以帮、打、唱三位一体著称。帮腔师傅隐在帘幕后应和主唱,时而如泣如诉,时而慷慨激昂。经典剧目《柳荫记》中,祝英台哭坟时九转十八弯的高腔,能把戏台下的老太太们唱得直抹眼泪。河北梆子的十三咳绝技更是一绝,演员在《大登殿》中连咳带唱,把王宝钏十八年寒窑苦守的辛酸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豫剧名家马金凤在《穆桂英挂帅》中的辕门外三声炮唱段,每个高音都像抛向空中的彩绸,既高亢又婉转。山西梆子《金水桥》里秦英法场喊冤时,演员要用炸音将悲愤之情推向顶点,这种唱法对声带损耗极大,老艺人们下场后总要含一颗润喉的秋梨膏。
三、高腔背后的功夫经
北京戏曲学院的老教授常说:高腔不是扯着嗓子喊,是丹田里养着只金翅鸟。京剧《四郎探母》中站立宫门叫小番的嘎调,看似轻松的一嗓子,实则要调动横膈膜、腰腹、颅腔的联动。程派传人张火丁每天清晨对着水缸练声,观察水面波纹调整气息,这才有了《锁麟囊》里清亮如泉的春秋亭外。
在福建莆仙戏班子里,学徒们要头顶水碗练习《敬德画像》的高腔唱段,既要保证唱腔不抖,又不能洒出一滴水。这种严苛训练下,才能练就声动梁尘的真功夫。如今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中的高腔剧种已达12个,年轻演员们正在用科学发声法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。
夜幕降临时,磁器口的戏楼灯火通明。当那句十八相送情切切的高腔再度响起,戏台下的观众早已不再捂耳。他们知道,这穿云裂石的声音里,藏着中华戏曲最炽热的心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