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迷必看歌仔戏班子的江湖名号大揭秘!
【老戏迷必看】歌仔戏班子的江湖名号大揭秘!
在闽南街巷飘荡的丝竹声里,总能看到身着绣金戏服的角儿踩着碎步登台。这唱了百年的歌仔戏,台上人演尽红尘悲欢,台下人却鲜少知晓:这些能把三弦月琴奏出万般滋味的戏班子,在江湖上到底有着怎样响当当的名号?
一、祖师爷传下的金字招牌
宜兰老辈人至今记得,1926年歌仔助陈三如在庙口搭草台时,红布幔上四个烫金大字——龙凤鸣社。这大概是歌仔戏最早的班社名号。那时戏班取名讲究五行相生,常见春、和、景、明等吉字,像新丽园、霓生社,听着就带三分贵气。
闽南沿海的子弟班更接地气。泉州南安的老戏迷回忆,早年间村里戏班都叫XX子弟剧团,比如金井子弟、石圳子弟。这子弟二字可大有讲究,既是村里后生自组的班底,又暗含传承祖辈技艺的深意。
二、两岸戏班暗藏玄机的称谓
台湾歌仔戏鼎盛时期,光是登记在册的戏班就有三百余个。内行人看名号就知底细:明华园以武戏见长,拱乐社专攻苦情戏码。若是遇到名号带阁的,像秀琴歌剧团、春美歌剧团,那准是当家旦角亲自领衔的招牌。
福建漳州的戏班名号则藏着地域密码。九龙江畔的班社多冠以芗字,如漳州芗剧团;厦门同安的班子偏爱鹭字,暗合白鹭之乡的美称。近年还冒出小茉莉歌仔戏传习中心这类新派名号,传统中透着俏皮。
三、名号背后的江湖规矩
老戏班取名可不止图吉利。台南新南光歌剧团班主曾透露,当年他们与新南声打擂台,特意在名号里加个光字,寓意声名远播。高雄两家戏班为争春字头名号,还闹到祖师爷案前掷筊问卦。
戏班名号更是行走江湖的护身符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金门金沙戏班赴台演出,特意在船帆上描画八卦图案,取名八卦寮歌仔戏团,既讨吉利又镇邪祟。闽南沿海的海墘班则在名号里嵌入顺风、平安,祈求出海演出顺利。
四、现代戏班的突围密码
如今传统戏班纷纷变身文化剧团,名号也玩出新花样。台中风神宝宝儿童歌仔戏团专攻亲子市场,高雄尚和歌仔戏团把摇滚乐搬上戏台。最绝的是台南那个把戏班改叫移动故事馆的年轻班主,他说:我们要让歌仔戏像蒲公英,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。
下次再听见哪处庙埕响起《陈三五娘》的曲调,不妨凑近看看戏棚前的红布幔。那上面龙飞凤舞的班社名号里,藏着百年歌仔戏的江湖暗语,也刻着代代艺人对这门艺术的痴心守候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