幕布一掀,河南戏的魂就出来了!

幕布一掀,河南戏的魂就出来了!

天还没擦黑,郑州大石桥老戏园子门口就支起了油锅,炸油馍的香气裹着胡辣汤的热气往人堆里钻。穿蓝布衫的老汉把小板凳往胳肢窝底下一夹,边掏票边跟熟人吆喝:今儿个《程婴救孤》带《打金枝》,可得占个亮堂座儿!

**一、弦子一响筋骨就活了**

后台的油彩味儿比前台的茶香还冲。武生把三寸厚的靴子往脚上套,勒头师傅手里麻绳一紧一绕,旦角儿眼角就吊起了凤梢。大锣咣地一声炸开,司鼓的指节在檀板上一磕,月琴跟着弦子走,那调门儿能把人的天灵盖掀起来。

老戏迷最懂这个劲头:豫剧的梆子不是敲出来的,是骨头缝里震出来的。崔派的哭腔要像黄河水打着旋儿往下坠,常派的甩腔得似太行山风在崖壁上回响。你瞧《对花枪》里姜桂枝那杆银枪,舞起来不是功夫,是七十年的相思化成的一股子狠劲。

**二、戏台子底下藏着乾坤**

第三排穿对襟褂的老太太眯着眼打拍子,突然扯嗓子接了个下句,惊得捧茶壶的伙计差点洒了水。这可不稀奇——在河南,戏文是长在庄稼人舌头尖上的。收麦子的会哼《南阳关》,赶集的能来段《穆桂英挂帅》,连村口剃头匠磨剪子都带着《七品芝麻官》的调调。

最绝的是看戏的规矩:角儿唱到苦处,台下哗啦啦往台上扔手绢;唱到乐呵处,核桃枣子雨点子似的往戏台飞。去年商丘庙会,唱《包青天》的净角被老乡们扔的麻花埋了半截身子,这事上了抖音,愣是涨了二十万粉。

**三、老树新枝更着花**

洛阳城西有个00后豫剧社,主唱是个染银发的姑娘。她把《花木兰》混着电子乐唱,抖音直播时打赏的火箭能照亮整个应天门。年轻人说这叫新派豫剧,老艺人咂摸着味儿:咦,这丫头片子吐字归韵倒是瓷实!

巩义戏曲学校去年收了三十个洋学生,蓝眼睛的张飞能把丈八蛇矛舞得虎虎生风。夜里排练完,这群洋徒弟蹲在烩面馆门口,用带着豫剧腔的英语争论:美声唱法那叫直,咱河南梆子得拐着十八道弯!

散戏时星斗正亮,戏园子门口卖糖画的老汉支起炉子。糖稀拉出的线条游龙似的,转眼间就勾出个威风凛凛的关公像。听戏的慢慢散去,带着戏文里的忠孝节义,带着梆子腔的余韵,融进中原大地的万家灯火里。这河南戏的魂,终究是在老百姓的心尖尖上扎了根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