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里的老戏台: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曲调名字

乡音里的老戏台: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曲调名字

晨雾未散的村口戏台,总回荡着锣鼓声。三十年前跟着姥姥赶庙会的孩子,如今在都市写字楼里忽然想起,那些咿咿呀呀的曲调,原来都有各自的名字。

一、中原大地的梆子声

河南老家的戏台子最喜红漆雕花,台前总摆着几筐焦香的花生瓜子。姥姥常说去听梆子戏,其实说的就是豫剧。在许昌乡下,老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河南梆子的旧称。戏台上的穆桂英挂帅,要配上枣木梆子的脆响,那梆子敲得急时,能把台下吃糖葫芦的娃娃惊得跳起来。

有年正月十五在禹州看《程婴救孤》,台上的老须生唱着二十年含辛茹苦,台下七八个老汉跟着抹眼泪。散场时听见他们念叨:这河南讴唱得人心尖子颤。原来在豫西山区,梆子戏还有河南讴这个别称。

二、江南烟雨中的水磨腔

姑苏城外的摇橹声里,藏着评弹的琵琶弦。但老苏州人说的听戏文,往往指的是昆曲。在平江路的茶楼里,穿香云纱的老茶客会眯着眼说:今朝唱《牡丹亭》,杜丽娘要转'水磨腔'哉。这水磨二字,把昆曲的婉转缠绵说得透彻——就像水磨年糕般细腻绵长。

前年深秋在周庄双桥边,偶遇几位票友唱《玉簪记》。执檀板的老先生见我听得出神,特意解释:我们唱的是'吴讴',明朝辰光就这么叫了。水巷里的吴侬软语,果然比剧院里的昆曲多了三分烟火气。

三、塞北高原的野台戏

雁门关外的戏台搭得粗犷,几根原木支起毡布就是戏棚。这里的老戏迷管晋剧叫山西梆子,但忻州人偏要叫中路梆子。记得在五台山下看《打金枝》,花脸演员一声郭子仪在此,震得戏棚顶的积雪簌簌直落。

去年在右玉县采风,遇见个放羊的老汉能唱整出《金水桥》。他抚着山羊胡子笑道:我们口外(张家口)管这叫'口梆子',调门比太原的梆子高三度哩!说着亮开嗓子来了一段,惊得羊群窜出半里地。

如今再回老家,戏台下尽是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。那些带着泥土味的旧称正在消失,但某个起风的夜晚,巷口收音机里飘来一句熟悉的唱腔,突然就想起姥姥用围裙擦着手说:二婶子,今黑地庙会唱梆子戏,早些做饭吧。原来乡愁,就是这些即将失传的曲调名字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