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半戏台起幽腔:那些唱给阴间来客的戏曲
夜半戏台起幽腔:那些唱给阴间来客的戏曲
农历七月十五的戏台上,老琴师调试着胡琴,忽然一阵穿堂风掠过,铜磬发出清越的响声。台下空无一人,但戏班子的锣鼓却敲得更响亮了——这场戏,本就是唱给那些看不见的阴间来客听的。
一、幽冥世界的梨园春秋
江南水乡的河灯节,戏台上《牡丹亭》正唱到游园惊梦。杜丽娘的水袖甩出半轮残月,台下老观众都知晓,这折《冥判》里的判官词,原是改编自宋代流传的祭鬼词。相传每逢中元夜,游魂最爱听这出戏文,胡琴声能引着他们循声归位。
川渝地区的目连戏里,刘氏青提打恶狗的梆子声能震退孤魂野鬼。戏中目连尊者手持九环锡杖,每唱一句十八层地狱层层破,后台就要敲碎九个瓷碗。这种带着巫傩遗风的表演,至今在巴蜀乡间仍能看到。
二、阴阳交界的特殊曲牌
昆曲《钟馗嫁妹》中的五鬼闹判,五个小鬼踩着阴跷步翻筋斗,他们唱的鬼引子其实是南宋临安城送瘟神时的傩戏遗音。老艺人说这段唱腔要压着嗓子发声,模仿阴风穿堂的呜咽声。
晋剧《阴阳扇》里的鬼卒唱段,用的是唐代敦煌变文中的散花乐曲调。演员在唱黄泉路上花开遍时,要把脸谱上的靛蓝色油彩抹花,这种鬼面妆技法源自北魏时期的丧葬壁画。
三、游魂偏爱的戏文密码
福建莆仙戏的《张生煮海》,龙宫夜宴那场戏必唱幽冥赞。老戏迷说这段戏文暗藏超度经咒,台上的虾兵蟹将其实都是戴着脸谱的引魂童子。戏班在开演前,总要在后台供三碗倒头饭。
黄梅戏《罗帕记》里的冤魂唱腔,用的是明朝安庆府流传的招魂调。每当唱到月照西楼人不归,后台的云锣要连敲十三下,这暗合着佛教十三冥劫的说法。皖南老人至今相信,这段唱词能让迷途亡魂找到归路。
戏台上的檀板又响,最后一折《目连救母》唱罢,班主将戏服反挂在后台梁上。晨光熹微中,隐约可见青石板上留着几串湿漉漉的脚印,向着祠堂方向蜿蜒而去。这些唱了千百年的幽冥曲调,依然在人间与阴间的交界处幽幽回响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