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水袖舞声声唤娘亲:那些唱给娘的戏曲

台上水袖舞声声唤娘亲:那些唱给娘的戏曲

旧时戏台前总坐着些鬓角斑白的妇人,她们听着台上咿呀婉转的唱腔,悄悄抹去眼角的泪。戏曲里藏着太多关于母亲的故事,那些在油灯下补衣的剪影,在村口眺望的身姿,在命运前挺直的脊梁,都化作戏文里的唱念做打。当水袖扬起时,台下多少游子红了眼眶。

一、梆子声里忆娘恩

河北梆子《三娘教子》的戏台上,王春娥跪在织机前,月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。薛广出征未归,她守着别人的孩子薛倚哥,教他念云对雨,雪对风,自己却咽着野菜粥。当孩子赌气说你又不是我亲娘,三娘颤抖着唱:虽不是亲娘如同亲娘样,十指连心哪个儿郎不疼娘。这唱词在冀中平原传唱百年,不知让多少后娘挺直了腰杆。

河南梆子里的《花打朝》更是把母爱唱得泼辣鲜活。程七奶奶举着龙头拐杖大闹金銩殿,为受冤的儿子讨公道。她唱俺本是乡野村妇不懂礼,就知道护犊子天经地义,粗粝的唱腔里裹着滚烫的母爱,让黄河水都泛起波澜。

二、黄梅雨中的娘亲泪

安庆江畔的戏班子里,《慈母泪》的胡琴声总在梅雨时节响起。秀才周子卿赶考途中遇险,老母沿江寻子,布鞋磨破七双。当她唱到儿是娘心头一块肉,剜去心头肉娘怎生受,戏台下的啜泣声比雨声还密。这出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戏班若在安庆唱此戏,必要留张空座——那是给走丢孩子的母亲留的念想。

严凤英的《荞麦记》里,王三女寒窑教子那段荞麦开花一片白的唱段,把清贫日子唱出了蜜糖味。当儿子考中状元却嫌母寒酸,老母亲颤巍巍唱出你吃娘奶水长成人,怎嫌娘粗布衣裳不体面,字字泣血,让多少忘本之人无地自容。

三、昆腔越调话娘亲

苏州拙政园的夜戏,总少不得《白罗衫》里徐母的唱段。她十八年守着亡儿血衣,见到疑似亲子的徐继祖时,那段见罗衫如见我儿面的【山坡羊】,把失孤之痛唱得百转千回。老旦的嗓音像浸过三秋桂子,听得满园游廊下的红灯笼都暗了三分。

绍兴水乡的乌篷船上,越剧《红楼梦》的哭灵一折最是揪心。当宝玉对着灵位哭唱娘亲啊,你抛孩儿往何方,船娘们划桨的手都会慢下来。这些在水上讨生活的母亲们,最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苦楚。

戏台上的母亲们永远活在最好的年华,她们或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,或是荆钗布裙的贫家老妪,可眼里的光都一般温柔。当大幕落下,那些我的儿啊的呼唤仍在梁间萦绕,提醒着每个看戏人:莫待清明才忆起,高堂明镜悲白发。此刻归家,为娘亲唱支她最爱的戏文,胜过他日灵前焚千章祭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