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辈亲,曲传情:这些戏曲选段唱给孙女最暖心

隔辈亲,曲传情:这些戏曲选段唱给孙女最暖心

三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老宅院,张奶奶戴着老花镜,手指在泛黄的戏本上轻轻点着节拍。六岁的小孙女趴在八仙桌上,乌溜溜的大眼睛盯着奶奶翕动的嘴唇,突然奶声奶气地接上了《锁麟囊》的唱词。这场景让站在门口的儿子愣住了——原来那些他以为过时的戏曲,早已在祖孙间架起了一座温情的桥。

一、梨园里的隔辈情
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,戏曲成了连接祖孙的独特纽带。当京剧《卖水》里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的轻快唱腔响起,三岁孩童也能跟着奶奶的折扇舞动小手;黄梅戏《女驸马》中为救李郎离家园的传奇故事,总能让中学生孙女缠着爷爷追问后续。这些流淌着中华文化基因的旋律,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传统美德浸润孩子心田。

上海戏曲学院的调研显示,67%的学龄前儿童通过祖辈接触戏曲艺术。苏州评弹《莺莺拜月》里吴侬软语的叮咚弦索,河南豫剧《花木兰》中铿锵有力的巾帼豪情,不同地域的戏曲就像方言密码,悄然传递着家族记忆。

二、给孙女的戏曲宝匣

对呀呀学语的幼童,越剧《红楼梦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》的灵动旋律最是相宜。杭州的李爷爷总爱抱着两岁的孙女哼这段,孩子虽不懂词意,却已能模仿着兰花指比划。待到孩子识字,京剧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的巾帼气概,恰是培养勇气的绝佳教材。

川剧《别洞观景》中白鳝仙姑的翎子功堪称绝活,成都的刘奶奶带着孙女看表演时,孩子盯着演员头上颤动的翎子目不转睛。河北梆子《大登殿》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唱段,则能让孩子懂得何为坚韧守诺。

三、教戏有妙招

教孩子唱戏要像熬小米粥,需文火慢炖。北京票友王老爷子有绝招:他把《定军山》老黄忠的唱词改成小囡囡快起床,太阳晒屁股喽,惹得五岁孙女边笑边学。智能手机此刻化身神器,下载戏曲APP后,祖孙可以玩听前奏猜戏名的游戏。

苏州的周奶奶更把昆曲《牡丹亭》化作绘画课,让孙女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意境画成水彩。当传统戏曲遇上乐高积木,西安的秦腔老艺人和孙子用积木搭建出《三滴血》的县衙场景,边玩边唱其乐融融。

暮色渐浓时,胡同深处又飘来咿呀的胡琴声。抱着熟睡的孙女,张奶奶轻声哼着《贵妃醉酒》的旋律。那些穿越百年的戏曲密码,正在新时代的祖孙间焕发新生,成为比血缘更绵长的文化基因。或许某天,当小孙女在异国他乡不经意间哼起这段旋律,就会懂得奶奶藏在戏文里的万般疼爱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