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上的锣鼓声:那些唱劳动的戏曲,你听过几出?

**工地上的锣鼓声:那些唱劳动的戏曲,你听过几出?**

提起戏曲,人们总爱想到才子佳人、王侯将相的故事,但翻开戏曲的千年长卷,劳动者的身影从未缺席。尤其那些在工地、作坊、田间挥洒血汗的普通人,他们的喜怒哀乐早被写进戏文,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。

**一、老戏里的劳动号子**

在传统剧目中,许多经典唱段都以劳作场景为核心。比如黄梅戏《天仙配》中脍炙人口的“满工对唱”: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,夫妻双双把家还”,唱的就是董永在工地服役期满后与七仙女归家的欢欣。剧中董永“卖身葬父”在傅员外家做苦工的情节,正是古代工地劳作的缩影。

再如京剧《张飞敬贤》中,张飞为请诸葛亮出山,亲自带兵卒开山修路,一段“夯土号子”唱得铿锵有力:“众人齐力夯石基,千军万马破山脊”,将工地上的协作与力量融入唱腔。这些戏文没有刻意歌颂劳动,却让观众在锣鼓点中听出了汗水砸地的重量。

**二、工地上的新编剧**

随着时代发展,现代戏曲创作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城市建设一线。2021年,陕西秦腔剧团推出的《筑梦之歌》,就以地铁工地为背景。剧中建筑女工李桂芳在深坑作业时,一段“夜战基坑”的唱词令人动容:“焊花溅落如星雨,吊塔穿云接月明,纵使泥浆裹双腿,要教地龙过古城。”传统秦腔的高亢悲凉与现代机械的轰鸣声交织,竟碰撞出别样的时代韵律。

在浙江,越剧《脚手架上的新娘》更是大胆创新。剧中女工程师在工地举办婚礼,用安全帽代替盖头,脚手架装饰成喜堂。一段“钢架洞房”的念白让老戏迷拍案叫绝:“这螺纹钢拧的是百年好合,混凝土浇的是情比金坚!”

**三、藏在地方戏里的劳动密码**

若论对工地场景的刻画,地方小戏往往更鲜活生动。福建高甲戏《石匠歌》中,采石工人们边凿岩边唱:“一锤火花一锤金,石中自有玉观音”,将枯燥的劳作化作禅意;山西耍孩儿戏《夯歌》里,打夯汉子们吼出的即兴唱词:“东家瓦刀西家铲,盖完南楼盖北馆”,活脱脱一幅工地众生相。

最有趣的当属川剧《挑沙郎》,丑角扮演的沙工踩着矮子步上场,竹筐扁担成了道具,一段“沙尘谣”夹杂着喷嚏声:“这黄沙扑脸像婆娘挠,迷了眼还当是雾遮山哟!”既道尽工地辛酸,又透着川人特有的幽默。

**戏台连着脚手架**

从古至今,戏曲从未远离工地。那些沾着泥土的戏文之所以动人,正因它们道出了最朴素的真理:劳动本身就是生命的韵律。当起重机代替了扁担,安全帽替换了斗笠,工地上的故事仍在继续。或许某天,你经过某个建筑工地时,会听见有工人师傅亮开嗓子,来一段即兴的“塔吊赋”——那便是戏曲活在当下的明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