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上的戏台:戏曲里的劳动者众生相
工地上的戏台:戏曲里的劳动者众生相
哎——嘿!一声穿云裂石的唱腔穿透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,豫剧演员头戴安全帽,手持砌墙刀,在脚手架搭起的戏台上甩起水袖。这不是穿越剧里的场景,而是现代戏曲舞台上真实的工地图景。当钢筋水泥遇见水袖蟒袍,戏曲舞台正用最中国的艺术语言,为当代建设者塑像。
**一、脚手架上的将帅**
工地上的工头在戏曲中常被塑造成现代穆桂英。某晋剧新编戏中,女项目经理头戴橙黄安全帽,身披防水工装,一段梆子腔唱出三军听令的气势:东区模板要加固,西区塔吊莫慌张,工期紧似催阵鼓,质量标准是钢枪。传统戏曲中元帅点兵的程式化动作,被巧妙转化为查看施工图纸、指挥各班组作业的现代动作,工头手中的激光笔替代了令旗,工地监控屏成了排兵布阵的沙盘。
**二、蓝领工匠的绝活**
某川剧《万丈高楼》中,老焊工火眼张的变脸绝技令人叫绝。当他发现钢结构焊缝存在气孔时,红脸瞬间变黑脸,川剧特有的藏刀特技化作焊枪在手中翻飞。一段高腔唱出工匠心诀:焊花里头见真章,气孔砂眼难躲藏。高温熔得铁骨硬,焊缝要比鸳鸯长。传统戏剧的武生功底,在这里转化为焊工蹲马步焊接的稳健姿态,面罩起落间,俨然当代脸谱。
**三、工地梨园的烟火气**
黄梅戏《板房人家》里,工友们的业余生活被演绎得活色生香。电工老李头拉起二胡,钢筋工小王反串旦角,安全员用快板编唱《施工安全三字经》。工地食堂变成了露天戏台,盛汤的不锈钢盆当作锣鼓,安全警示旗裁成水袖。这些源自真实工地文艺比赛的场景,把草台班子的烟火气唱进了戏曲程式,让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在混凝土森林里奇妙交融。
**四、城市建设的生旦净丑**
某实验京剧《筑城记》大胆运用传统行当演绎现代角色:测量员经纬生手持全站仪走圆场,资料员档案旦怀抱施工日志唱西皮流水,监理工程师黑脸净查验质量时亮出哇呀呀的净角功架。就连塔吊司机也被塑造成机械武生,操作室里的动作融入武戏把子功,起钩落钩间尽显程式之美。
这些鲜活的工地人物画像,正在重构戏曲的现代叙事。当豫剧的甩腔遇上混凝土振动棒的和声,当川剧变脸映着焊接火花的闪烁,传统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活化石,而成为记录时代脉动的艺术载体。工地上的每一顶安全帽下,都可能藏着个有故事的角儿,等着被写进下一折戏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