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手架下的梆子声:工地戏曲里的草根腔调
脚手架下的梆子声:工地戏曲里的草根腔调
清晨六点,朝阳还未完全跃出地平线,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已飘来一段高亢的唱腔:四更里月儿挂西天,灰斗车轱辘转得欢——裹着水泥味的唱词在钢筋丛林间回荡,工友们默契地跟着调子递砖砌墙,仿佛在完成一场特殊的劳动交响乐。
这种诞生于脚手架间的特殊戏曲,老辈工匠们叫它夯歌戏。早年间黄泛区修堤筑坝,工人们抬着三百斤的石夯砸地基,领头人即兴编唱的号子就是最早的雏形。上世纪五十年代治淮工程中,豫剧艺人王铁柱把豫东调融入劳动号子,创造出有板有眼的工地梆子,逐渐演变成独特的戏曲形式。
夯歌戏的唱腔带着浓重的泥土味,工人们把安全帽倒扣当板鼓,钢筋敲击脚手架作梆子。唱词即兴编创,砌砖抹灰都能入戏:灰刀走龙蛇,砖缝不差分毫厘,横平竖直赛棋盘。最绝的是云梯对唱,高空作业的工人隔着三十米脚手架对歌,唱到动情处,安全绳都会跟着韵律轻轻晃荡。
2017年郑州某工地的元宵夜,二十多名抹灰工自发组织的夯歌戏演出震撼全网。他们用红砖垒戏台,拿砂浆桶当座椅,安全警示灯打追光。工友张大山反串青衣,拿红砖当水袖,一段《工地探亲》唱得三百农民工泪湿工装。这段视频让夯歌戏走进大众视野,如今已有专业剧团开始整理这些散落在脚手架间的艺术瑰宝。
黄昏时分,工地西头的晾衣绳上工装随风轻摆,东头又响起熟悉的调门:日落西山红霞飞,塔吊摇臂把家归...这夹杂着金属碰撞声的唱腔,承载着城市建设者最本真的喜怒哀乐,在城市化进程中谱写着另类的文化记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