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戏坛:名角辈出余音绕梁

邯郸戏坛:名角辈出余音绕梁

在冀南古城邯郸,街巷深处传来的梆子声总能让行人驻足。这座三千年未改名的古城,不仅孕育了邯郸学步的成语,更滋养出一代代戏曲名角,他们用婉转的腔调续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韵律密码。

一、梨园常青树

邯郸戏曲的黄金时代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。1953年,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成立,赵鸣岐以一出《铡赵王》轰动冀南。这位出身武安农家的艺人,自幼随戏班走南闯北,将平调落子的甩腔练得炉火纯青。剧团老琴师回忆,赵老板的甩腔能连转七个调门,宛如山涧溪流九曲回环。

东风剧团1959年进京演出时,18岁的王振国以《穆桂英挂帅》技惊四座。这位后来成为河北梆子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家,独创的云手翻身身段让传统程式焕发新意。当年在人民大会堂谢幕时,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:小同志把老戏唱出了新味道。

二、中生代的中流砥柱

在工人剧院后台,郭英丽总会提前两小时扮戏。这位两度斩获红梅大奖的平调落子名角,对《端花》中春红的演绎堪称一绝。她设计的转帕技巧,能让手帕在指尖旋转如蝶,配合着三月里来好春光的唱词,把少女怀春的情愫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
豫剧名家苗文华常年在冀南豫北巡演。她塑造的《朝阳沟》银环既有豫剧的泼辣,又融入了邯郸方言的俏皮。某次在磁县演出,当唱到亲家母你坐下时,台下观众齐声应和,场面热烈得连扩音器都失了声。

三、青春版传承者

新世纪戏校毕业生李鹏飞正在排练新编历史剧《回车巷》。这个90后武生将街舞元素融入传统把子功,在负荆请罪桥段中设计的腾空旋子,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彩。他笑称自己是拿着青龙偃月刀跳Hiphop。

在永年老城墙上,常能看到票友们自发组织的露台会。退休教师张桂枝组建的邯韵社,不仅排练《大登殿》等传统剧目,还创编了反映邯郸成语典故的新戏。上周他们自导自演的《黄粱新梦》,让千年古梦照进了城中村改造的现实。

夜幕降临时分,丛台公园的戏迷角又飘起胡琴声。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,到当代艺人的守正创新,邯郸戏曲的传承从未断绝。这些生长在滏阳河畔的艺术家们,正用他们的唱念做打,为古城谱写着新的文化密码。当最后一板梆子声消散在暮色中,戏迷们相约明日再来——这片土地上的戏曲传奇,永远不会有终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