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剧老茶馆里的角儿

豫剧老茶馆里的角儿

豫东平原的清晨总带着湿润的泥土气,周口市七一路的老茶馆天不亮就支起了竹帘。六旬的茶馆老板李振海蹲在青石门槛上择菜,嘴里哼着《朝阳沟》选段,案板上切菜的节奏与梆子腔的板眼严丝合缝。这是他守着茶馆的第三十一个年头,也是豫剧在这里生根的第八代人。

**一、梆子声里的中原密码**

老主顾们总说,豫剧唱的是中原人的脊梁。1942年大饥荒时,豫剧名家常香玉带着戏班子在洛阳城头唱《花木兰》,城墙下饿得直不起腰的百姓,听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时,硬是撑着竹竿站成了人墙。这种骨子里的硬气,化作《穆桂英挂帅》里穿透云霄的拖腔,在豫剧老生的炸音里噼啪作响。

茶馆东墙上挂着的旧月琴,琴身裂了三道缝。李振海的爷爷当年就是抱着这把琴,跟着豫剧皇后陈素真跑码头。那时候戏班子走村串镇,遇庙会就搭草台,琴弦上常沾着麦秸碎。如今茶馆里的老票友还能闭眼听出,这琴声里藏着豫东调特有的哭腔,像黄河水漫过滩涂时卷起的呜咽。

**二、后台的油彩与汗水**

后院的戏箱里叠着二十几件蟒袍,金线绣的龙纹被岁月磨得发白。三十年前省豫剧团下乡巡演,当家花旦王红丽在这方丈舞台上崴了脚,硬是踩着三寸厚底靴唱完《大祭桩》。现在她每周三来教孩子们水袖功,总要把当年师傅教的诀窍挂在嘴边:甩袖要像大雁掠水,收袖要似春蚕吐丝。

去年伏天,茶馆来了个郑州的网红主播,架着手机要拍豫剧变装。李振海抄起枣木梆子敲了个急急风,年轻人跟着武生学了段《黄鹤楼》的趟马,三个跟头翻下来,假髯口都甩到了茶壶里。这段视频后来在网上疯传,有网友留言:原来豫剧武戏比武侠片还带劲!

**三、新声旧韵的交响**

洛水边新建的大剧院里,90后编剧张明宇正在排演实验豫剧《汴梁梦》。他大胆启用电子混音搭配传统板胡,让包公的唱段在R\u0026B节奏中焕发新生。老艺人们起初直摇头,直到看见台下年轻观众跟着节拍晃手机电筒,才咂摸着说:这味儿,倒像是胡辣汤里加了咖啡。

上周五的夜场,李振海特意关了茶馆的日光灯,点上三十六盏马灯。灯光摇曳中,二十个票友轮番登台,有退休教师唱《程婴救孤》,有外卖小哥来段《抬花轿》。最妙的是七岁的妞妞,踩着奶奶的绣花鞋唱《小二姐做梦》,奶声奶气的豫东调惹得满堂喝彩。梆子声穿过雕花窗棂,惊醒了巷口的槐花,簌簌落进茶碗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