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屏幕里的梨园春:河南戏曲直播间里的角儿们
【标题】手机屏幕里的梨园春:河南戏曲直播间里的角儿们
【正文】
咿——呀——一声悠长的拖腔从手机里传来,屏幕那头的老太太正眯着眼打拍子,手里捏着的红手绢跟着《花木兰》的调子上下翻飞。这是我在抖音豫剧张奶奶直播间看到的场景,满屏的玫瑰和爱心几乎要遮住老人家绣着牡丹的戏服。河南戏曲的直播间里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
凌晨两点的快手直播间依然热闹非凡。曲剧小辣椒王艳红刚唱完《陈三两》选段,额头上还沁着汗珠。这位95后姑娘把传统曲剧《风雪配》改编成十分钟的现代版,直播间里瞬间刷过一片绝了。有人打趣说:这比我们村庙会唱大戏得劲儿多了!
在郑州二七区某老居民楼里,豫剧老生李国强正对着环形补光灯调麦。他的直播间背景是褪了色的红绒幕布,角落里还摆着用了三十年的枣木梆子。每晚七点半开播前,老李总要对着镜子把白髯口理得一丝不苟:就算隔着屏幕,咱也得有戏班子的规矩。
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B站上的豫剧电子班。这群00后把《穆桂英挂帅》混搭电音,用全息投影重现《程婴救孤》的场景。他们的《朝阳沟》RAP版视频播放量破了百万,弹幕里飘过成串的河南话说唱yyds。
某天深夜,我在曲剧老茶馆直播间偶遇了正在连麦的豫剧名家李树建。老爷子捧着保温杯,教年轻主播怎么用丹田气唱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。弹幕突然炸出一片卧槽真大佬,原来潜伏在直播间的戏迷们这才认出这位中国剧协副主席。
这些直播间里,既有把智能音箱当锣鼓用的创新派,也有守着老戏台规矩的守艺人。常看直播的戏迷都知道,刷个花篮能点《打金枝》,送个跑车就能听《三哭殿》。有个洛阳的出租车司机说,他现在接单都带着蓝牙耳机,跑夜班听着《包青天》,比提神饮料还管用。
在豫剧《清风亭》的唱腔里,我注意到有位ID叫汴梁戏迷的大哥,连续三十天都在榜一位置。后来才知道,这位在郑州做物流生意的老板,私下资助了三个民间戏班子做直播设备升级。他说: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断在咱们这代人手里。
从智能手机到VR眼镜,从田间地头到云端服务器,河南戏曲正踩着数字化的鼓点,在直播间里上演着新的十八相送。当73岁的曲剧传承人周玉珍在直播间亮嗓时,屏幕那头可能坐着广东的打工妹、上海的留学生,还有硅谷的河南程序员。他们发着同样的弹幕:中!真得劲!
戏台永不落幕的时代,每个手机屏幕都成了新的勾栏瓦舍。那些在美颜滤镜下依然透着油彩味的笑容,那些夹杂着老铁666的戏腔,正在编织着传统文化最鲜活的生存样本。或许某天,我们真能在元宇宙里看一场全息《七品芝麻官》,而此刻,不妨先点进某个直播间,给正在唱《卷席筒》的主播刷个鼓掌表情——毕竟,没有比这更河南的赛博捧场了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