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穿云裂石声犹在谁家小囡唱戏来》
《穿云裂石声犹在谁家小囡唱戏来》
豫东平原的清晨总带着一股子烟火气。五点钟的朱仙镇戏台后巷,霜花还凝在青砖缝里,24岁的张巧云已经裹着褪色的湖蓝练功服开始吊嗓。她对着斑驳的墙砖清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,尾音像把锋利的刀劈开晨雾,惊得檐下麻雀扑棱棱飞起。同宿舍的姑娘们揉着眼睛抱怨:云姐,昨儿演完三场大戏,你倒是不累啊?
这是河南戏曲新生代的日常。在梆子声腔传承基地的排练厅,我看到十几个扎着高马尾的姑娘正在练把子功。23岁的程月明耍着双枪转腕花,红缨翻飞间忽然哎哟一声,左手虎口被枪杆磨出殷红血珠。她扯了片创可贴裹上,转头冲我笑:我们团里哪个姑娘手上没茧子?上个月巡演《白蛇传》,小青的剑穗子都甩脱线了。
这些90后、00后的姑娘们,正在用青春续写古老剧种的传奇。商丘艺校戏曲班的王雪告诉我,她们每天五点半起床练功,除了唱念做打,还要学化妆包头。说着掀开发网,露出额前被水纱勒出的暗红印子:勒头得使暗劲,刚开始总把眼泪勒出来。现在能顶着三斤重的头面连唱三小时了。
在郑州大剧院后台,我遇见正勾脸的宋雨晴。25岁的她刚摘得河南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,此刻却蹲在地上给五岁的小学员系戏鞋。咱们豫剧讲究'十旦九李(李树建)',但我想试试新路子。她掏出手机给我看改编版《朝阳沟》,视频里银环的经典唱段混着电子乐,在B站有百万播放量。老祖宗的东西得接着,可总得有人往里头添新柴火不是?
这些姑娘们的故事浸着汗水。洛阳曲剧团的孙晓雯说起第一次下乡演出:寒冬腊月,台口飘着雪粒子,她们穿着单衣在露台唱《风雪配》。台下老大爷端着海碗边吃烩面边叫好,热气混着戏腔往上飘,那场景我一辈子忘不了。
夜幕降临时,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戏楼亮起灯笼。23岁的陈思羽正在演《抬花轿》,凤冠上的珍珠随着碎步叮咚作响。突然一阵穿堂风掀开轿帘,她顺势加了个俏皮的亮相,台下顿时喝彩如雷。散场后,她边卸妆边哼抖音神曲,手机屏保是和奶奶的合影——老人家是县剧团的退休琴师。
戏班子的老箱倌李师傅摩挲着褪色的戏箱对我说:早些年怕绝了香火,如今看这些丫头片子,倒比小子们还扛得住。月光爬上朱漆斑驳的戏台,远处传来姑娘们打闹的笑声,混着断续的吊嗓声,在夜风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,兜住了六百年的梆子声腔。
(注:文中人物均为化名,细节取材于真实采访)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