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学良:一个山东汉子的豫剧人生

石学良:一个山东汉子的豫剧人生

在鲁西南的麦浪里长大的石学良,总被乡亲们笑称是豫剧迷。这位土生土长的山东汉子,张口却是字正腔圆的豫西调,甩起水袖比河南坤角儿还风流。十里八乡的戏迷都说:老石一张嘴,黄河水都跟着打旋儿。

**一、麦田里的豫韵**

1987年的那个夏天,16岁的石学良跟着父亲去兰考贩粮。粮车经过尉氏县时,晒谷场上正演着《程婴救孤》。月光下,老生悲怆的唱腔像把钩子,勾住了少年人的魂。他蹲在粮垛后听得入神,直到露水打湿布鞋,才惊觉戏台早已人去场空。

这个插曲成了命运的伏笔。回到曹县老家,石学良开始骑着二八大杠,跨省追着豫剧班子跑。濮阳的草台班子、开封的茶楼戏院,都见过这个揣着硬面馍的山东小伙。豫剧名家王素君在郑州收徒时,他背着铺盖卷在戏院门口守了三天。

**二、舌尖上的较量**

学戏头三年,石学良的山东口音总在关键处露馅。曹县腔说'中'字,舌尖要卷三卷。师父拿着竹篾片敲他的舌根。寒冬腊月,他含着鹅卵石对河喊嗓,把豫剧十三辙的韵脚刻进骨血里。有次练《南阳关》,硬是把关字唱劈了嗓,咳出的血丝染红了练功带。

1995年商丘擂台赛,石学良扮伍子胥过昭关。当那句一轮明月照窗前的豫西调穿云裂石,评委席上的老艺人猛地起身:这是把山东梆子的虎音揉进豫剧了!那天,他捧回了人生第一座金鼎奖杯。

**三、黄河两岸的摆渡人**

如今的石学良带着鲁风豫韵剧团巡演,独创的曹州腔让老戏迷耳目一新。在改编《花木兰》时,他把山东琴书的俏皮融进豫剧快板,木兰归家那场戏,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拖腔,既有豫剧的酣畅,又带着鲁西南的泥土味。

去年重阳节,他在豫鲁交界的黄河浮桥连唱三天大戏。河南老戏迷咂摸着唱腔里的山东味儿直竖大拇指,山东乡亲听着熟悉的乡音热泪盈眶。落幕时分,两岸的喝彩声随着黄河水激荡,分不清哪边是豫,哪边是鲁。

这个把豫剧唱出山东味儿的汉子,用三十年光阴在黄河故道架起一座戏桥。当大平调遇见山东梆子,当豫西调邂逅曹州腔,传统戏曲的边界在交融中生长出新的年轮。石学良常说:戏比天大,可天底下哪出好戏不是百家饭养出来的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