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春色俏红颜:那些惊艳了时光的河南戏曲名伶
梨园春色俏红颜:那些惊艳了时光的河南戏曲名伶
开戏锣鼓一响,洛阳老城戏台前的老茶客们便眯起眼来。台上花旦的水袖刚甩出个满月,台下突然有人拍腿:这不是当年常香玉甩袖的架势么?这句感慨引得众人会心一笑,河南戏曲百余年姹紫嫣红的光影里,多少绝代芳华在丝竹声中流转。
一、戏台春秋里的不老传奇
1942年河南大饥荒,开封城头的戏台突然亮起灯火。17岁的常香玉身着素衣登场,一曲《花木兰》唱得满城百姓热泪盈眶。她将银元换成粮食分给灾民,自己却饿得晕倒在后台。这个后来被誉为豫剧皇后的女子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着戏班走遍中原,用《白蛇传》里白素贞的痴情、《拷红》里红娘的机敏,为苦难中的百姓点燃希望。
在许昌禹州,人们至今记得1979年那个冬夜。大雪封山,山路上的拖拉机载着曲剧名旦张新芳的戏班艰难前行。车陷雪坑时,这位年过半百的艺术家带头推车,手指冻得通红仍坚持登台。她独创的张派唱腔在《陈三两》中如泣如诉,让台下观众分不清脸上是泪水还是雪水。
二、水袖翻飞间的时代风华
新世纪伊始,郑州德化街的露天戏台见证了一场革新。豫剧新秀王惠将电子琴搬上舞台,在传统《朝阳沟》里加入流行元素。老戏迷起初皱眉,却被她清亮的嗓音折服——那分明是豫剧的魂,裹着时代的衣裳。她创办的戏曲工作室里,90后姑娘们对着手机直播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弹幕里飞出满屏的中!。
在周口项城的乡村戏台,越调名角申小梅正在演绎《收姜维》。她将诸葛亮三传令的经典唱段融入rap节奏,台下嗑瓜子的大爷跟着拍子跺脚,举着冰糖葫芦的孩童学着她捋胡须的动作。散场后戏班收拾行头,听见几个中学生哼着新学的戏词往家走。
三、胭脂粉墨下的文化密码
安阳殷墟旁的小剧场里,年轻编剧李佩正在排演实验豫剧《甲骨惊梦》。她将甲骨文化作舞台符号,旦角的云手起落间暗合卜辞笔画。有观众说这是瞎胡闹,但更多年轻人在这里读懂了:原来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和戏服上的海水江崖纹流淌着同源的血脉。
开封清明上河园的石桥上,戏曲学校的姑娘们正在写生。她们把包公的黑脸画成Q版表情包,将豫剧脸谱与街头涂鸦结合。路过的大妈笑骂糟蹋艺术,却忍不住驻足细看——那抹熟悉的朱砂红,分明勾勒着千年不变的忠勇。
暮色中的开封城墙根,几位白发票友拉着板胡唱《程婴救孤》。沙哑的唱腔惊起一群白鸽,羽翼掠过州桥遗址的残垣。戏文里的忠孝节义随风散入寻常巷陌,化作夜市上姑娘旗袍的牡丹绣纹,茶肆少年T恤的戏曲脸谱印花。河南戏曲的美,从来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每个河南人摇头晃脑哼戏时的眼角皱纹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