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声舞台上的铿锵人生:河南戏曲里的特殊传承者
无声舞台上的铿锵人生:河南戏曲里的特殊传承者
豫东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,周口市太康县文化馆的排练厅已传出浑厚的豫剧唱腔。五十六岁的李卫国左手拄着拐杖,右臂空荡荡的袖管随着唱词起伏翻飞,他正在指导弟子排练新编现代戏《黄河汉子》。这位国家二级演员在三十年前的车祸中失去右臂,却用半截水袖舞出了豫剧界独树一帜的单臂水袖功。
在河南戏曲的百花园中,像李卫国这样的特殊传承者如同星星点点的野菊。洛阳偃师民间艺术团的盲人琴师王秀兰,能准确分辨二夹弦曲谱中的每个装饰音;开封尉氏县的聋人演员赵明礼,通过地板的震动感知乐队节奏,在《打金枝》中把唐王的威严演绎得入木三分。他们用残缺的身体演绎着完整的艺术,将生命的缺口化作艺术的裂帛之声。
豫南山区流传着铁嗓阿炳的传说。自幼失明的陈铁柱带着自制坠胡走村串乡,用沙哑的嗓音唱遍南阳大调曲子所有传统曲目。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,他用即兴编创的《残月记》惊艳四座,唱词里眼虽盲心自明,弦上流出万重山的句子,让台下观众泪湿青衫。如今他创办的光明曲艺社培养了十余名盲人学员,古老曲调在黑暗世界里绽放异彩。
这些特殊从艺者的坚守让濒危剧种重获新生。在平顶山宝丰县,由肢残艺人组成的马街书会残疾人艺术团,创新性地将河南坠子与轮椅舞蹈结合。他们编排的《轮椅上的书场》巡演百余场,让年轻观众惊叹:原来坠子可以这么潮!剧团团长张红霞说:我们不是要人怜悯,是要用艺术证明残缺的生命同样饱满。
戏台侧幕的阴影里,总能看到候场的聋人舞美师傅用手语交流。他们听不见掌声,却能通过观众的表情感受戏的成败;盲人乐师看不见舞台,却能用音符描绘出角色的悲欢。这些特殊的戏曲守护者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真谛——当命运按下静音键,灵魂的歌声反而愈加清越。在河南戏曲传承的长卷里,他们用生命刻下的,不是残缺的印痕,而是艺术永恒的光芒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