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韵西非:一位非洲小伙的中国戏曲情缘

豫韵西非:一位非洲小伙的中国戏曲情缘

2019年深秋,郑州大剧院的后台弥漫着油彩的松香味。一位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对着镜子勾勒脸谱,他的动作熟练得令人惊讶——黛青色油彩在额间晕开,朱砂红顺着鼻梁蜿蜒而下,不过十分钟,一张标准的豫剧红生脸谱便跃然面上。这位来自西非贝宁的留学生阿卜杜勒·瓦哈卜(AbdoulWahad),正在准备他的第23场豫剧公演。

一、初识豫韵:从达荷美到中原

阿卜杜勒与豫剧的缘分始于2016年。当时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,他偶然看到豫剧《程婴救孤》的演出录像。舞台上的髯口飞扬、蟒袍翻卷,演员们用高亢的豫东调唱出千年忠义,这种完全陌生的艺术形式却让他热泪盈眶。就像我们部落的祭祀歌舞,虽然语言不通,但情感是相通的。他这样描述当时的震撼。

这个曾在达荷美王国故土跳着盖莱德战舞的青年,开始疯狂搜集豫剧资料。他通过网络课程学习河南方言,用手机软件逐字标注唱词发音,甚至在宿舍走廊练习台步时摔碎了三个暖水瓶。2018年,他争取到郑州大学的留学机会,真正踏上了豫剧寻根之旅。

二、破茧之路:戏校里的黑珍珠

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,这个身高1米88的非洲学生成了校园一景。清晨五点,戏曲系练功房总会准时响起他的吊嗓声。豫剧特有的脑后音发声方式,让他的声乐老师王教授记忆犹新:非洲学生的胸腔共鸣天赋惊人,但要把河南话的'中州韵'唱准,他每天要多练三小时。

翻跟头成了阿卜杜勒最大的难关。豫武生的小翻蛮子要求连续空翻,这对成年学艺者本就艰难,更别说他那双习惯了赤足的长腿。有次彩排《黄鹤楼》,他的厚底靴勾住了幕布,整个人栽进道具堆里。但第二天,人们发现他凌晨就在垫子上加练,护膝里渗出的血渍染红了白绸裤。

三、跨文化对话:当非洲鼓遇上枣木梆

2021年重阳节文化晚会上,阿卜杜勒的《南阳关》选段引发轰动。他创新的将贝宁传统舞蹈的摆肩动作融入台步,用非洲唱诗班的转音技巧处理慢二八板,这段视频在YouTube获得百万播放量。有网友评论:原来豫剧的哭腔和西非哀歌可以如此共鸣。

如今,阿卜杜勒组建了中非戏曲社,用豪萨语改编《花木兰》。他们用达姆达姆鼓替代堂鼓,把梆子戏的节奏放慢一倍,创造出独特的豫非腔。在郑州德化街的露天戏台,常能看到非洲留学生和本地票友同台飙戏,河南梆子与非洲民歌此起彼伏。

这个曾在贝宁乡下放羊的少年,如今能用流利的河南话解说四功五法。他说每次勾脸时,油彩渗入皮肤的感觉就像祖先的面部彩绘:戏曲让我找到了第二个故乡,我想做一座桥,让更多非洲孩子听见黄河岸边的梆子声。夜幕下的如意湖畔,他的水袖划过夜空,仿佛在续写一部跨越山海的文化传奇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