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非洲鼓点遇上豫剧梆子:一群非洲人的中原戏曲奇缘
当非洲鼓点遇上豫剧梆子:一群非洲人的中原戏曲奇缘
在郑州人民公园的凉亭里,每周六下午都会传出特殊的豫剧唱腔。操着河南方言演唱《花木兰》的,是来自西非科特迪瓦的留学生阿玛杜。这位身高一米九的黑皮肤青年,甩着水袖走台步时,总能引来围观群众热烈的叫好声。
**一、梆子声里的文化碰撞**
三年前初到郑州时,阿玛杜在出租车上听到车载广播里的豫剧,就被这种高亢激昂的唱腔深深吸引。他形容第一次听到豫剧的感觉:像是非洲草原上的狮吼撞上了黄河浪涛。这位从小在部落里听着格里奥艺人说唱的年轻人,开始每周跑到城隍庙戏台后偷师。
语言关是最大障碍。为了唱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这句唱词,阿玛杜把手机录音放慢三倍反复模仿,在宿舍镜子前练口型练到嘴唇发麻。他的笔记本上记满拼音标注的唱词:huamulan(花木兰)shoujiangshi(守将士),字里行间还画着音调起伏的波浪线。
**二、跨越大洋的戏曲基因**
来自刚果(金)的玛德琳发现了豫剧与非洲传统戏剧的奇妙共鸣。在她的家乡,祭祀舞蹈中的面具戏同样讲究程式化表演,巫师吟唱的韵律竟与豫东调有七分神似。她将非洲鼓的节奏融入《朝阳沟》选段,在银环下地干活的唱词里加入即兴的切分节奏,让老票友们耳目一新。
这群非洲学生自发组建的非豫剧社现有23名成员,能演《穆桂英挂帅》《程婴救孤》等八出大戏。马里小伙西塞扮演的白脸曹操别具韵味,他借鉴西非约鲁巴族战舞设计的身段,让传统奸雄形象多了几分原始的野性张力。
**三、戏台上的文明对话**
在河南豫剧院二团指导下,这些非洲弟子创新编排的《当杜丽娘遇见曼丁哥》去年登上保利剧院。洛阳牡丹与非洲猴面包树在舞台上交错生长,豫剧青衣与曼丁吟唱隔空对答。谢幕时,老艺术家握着学生们黝黑的手感叹:原来咱的十三辙韵脚,能和非洲鼓点严丝合缝地卡上拍。
如今在郑州大学城,常能见到头戴戏曲头面的非洲留学生骑着共享单车赶课。他们用豪萨语聊天时突然冒出的豫剧念白,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风景。正如阿玛杜在个人社交账号写的:戏曲就像黄河水,流过黄土地,也能浇灌撒哈拉的沙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