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特迪瓦小伙的豫剧情缘:当非洲鼓点遇上中原梆腔
科特迪瓦小伙的豫剧情缘:当非洲鼓点遇上中原梆腔
2023年清明时节的河南梨园春剧场,一位戴着关公髯口的黑皮肤演员踩着梆子节奏登台。当他用字正腔圆的河南方言唱出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时,台下爆发出的喝彩声几乎掀翻屋顶。这位来自科特迪瓦的留学生库利巴利,用五年时间把豫剧《穆桂英挂帅》唱成了自己的拿手好戏。
一、偶然邂逅:非洲留学生迷上梆子腔
2018年深秋的郑州大学校园里,库利巴利被一阵穿透力极强的唱腔吸引。循声望去,戏曲社团的同学们正在排练《花木兰》。那声音像电流穿过身体,他回忆第一次听到豫剧的感受时,黝黑的脸上仍会泛起兴奋的红晕。
这个从小听着部落民谣长大的非洲青年,开始每天清晨五点跟着手机视频吊嗓子。最初连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七个字都念得七零八落,食堂大妈却被他执着的练习打动,特意留出角落让他对着厨房的锅碗瓢盆练声。
转机出现在拜师豫剧名家范静。老艺术家被他的诚意打动,专门调整教学方法:用非洲鼓标注梆子节奏,将豫剧唱腔与曼丁族吟唱类比。当库利巴利第一次完整唱出《朝阳沟》选段时,范老师惊喜地发现,他的喉音共鸣竟天然契合豫剧的脑后音技法。
二、文化嫁接:当非洲韵律碰撞中原古调
在郑州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,库利巴利独创的非洲梆子逐渐成形。他将豫东调的高亢与西非格里奥史诗吟唱结合,用达姆达姆鼓替代传统锣鼓经。排演新版《程婴救孤》时,他设计的跺脚节奏既保留了豫剧的悲怆,又平添几分非洲大地特有的原始张力。
这种创新并非简单混搭。库利巴利深入研究豫剧的发声原理,发现豫剧的夹板音与曼丁族祭祀歌的喉颤音存在共鸣点。他将非洲舞蹈的肢体语言融入豫剧程式化动作,使《七品芝麻官》的官袍甩动有了热带草原的奔放韵律。
在河南农村巡演时,老乡们对这个黑脸包公从好奇到追捧。70岁的戏迷王大爷感慨:他唱的《打金枝》比本地角儿还带劲,那股子虎劲儿活脱脱就是个非洲版的唐王!
三、破茧成蝶:文化交流的新范式
库利巴利的故事正在引发连锁反应。洛阳戏曲学校开设跨文化戏曲实验班,6个国家的留学生开始系统学习豫剧。他们创造的《当非洲遇见中原》专场演出,将豫剧经典唱段与各国传统艺术融合,场场爆满。
这种双向的文化解构与重构,打破了传统非遗传承的固有模式。戏曲理论家李教授指出:豫剧在非洲歌者口中获得的不仅是新观众,更是打开古老艺术现代性转化的密钥。
今年端午,库利巴利带着豫剧版《哈姆雷特》回到科特迪瓦。当身着豫剧靠甲的非洲演员用梆子腔演绎生存还是毁灭时,台下观众随着鼓点击掌相和——这或许正是文明对话最动人的模样:无需翻译的韵律共鸣,跨越肤色的情感共振。
如今在郑州德化街的老戏园子里,经常能看到不同肤色的票友切磋唱功。那些飘荡在黄河岸边的梆子声,正搭乘着文化交融的东风,谱写新的传奇。正如库利巴利所说:戏曲没有国界,好听的旋律自己会长脚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