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朵:用青春守护河南戏曲的90后姑娘

**米朵:用青春守护河南戏曲的90后姑娘**

清晨五点,豫西某县城的戏台后场,28岁的米朵已经画好了全副油彩妆。她对着斑驳的镜子调整头饰,鬓角的绢花随着动作轻轻颤动,水纱勒得太阳穴隐隐作痛。这样的清晨,她已经重复了十二年。

**戏台边的童年**

2003年夏天,8岁的米朵跟着爷爷赶庙会,在巩义市大峪沟镇的露天戏台下,第一次完整看完了整本《穆桂英挂帅》。老戏台褪色的朱漆剥落了大半,但台上演员翻飞的靠旗却在幼小的米朵心里烧出一团火。散场后,她蹲在后台出口,盯着演员们卸妆看了整整两小时。

这个画面被县豫剧团团长陈保国看在眼里。第二天,他特意找到在台下跟着比划的米朵:“丫头,想学戏得先练眼神。”说罢掏出手电筒,让米朵盯着光束转动眼珠。那天回家,米朵举着爷爷的老式手电,在阁楼里练到眼睛发酸,却始终没让光束离开瞳孔半分。

**水滴石穿的岁月**

戏校的生活比想象中残酷。凌晨四点半的练功房,米朵的厚底靴总比别人多裹两层棉布——她的跟斗总翻不直,有次栽倒时眉骨磕在砖地上,至今留着淡疤。教身段的王老师常说:“豫剧的甩发功要像黄河水,看似柔却能穿石。”米朵把这句话刻在宿舍床头,每天加练两小时甩发,枕头上总沾着扯落的发丝。

2016年冬天,剧团在安阳露天演出《花木兰》。零下七度的寒夜里,米朵穿着单衣完成鹞子翻身时,冻僵的手指没接住花枪,铁制的枪头直直砸向观众席。千钧一发之际,她本能地抬腿用靴底挡开,戏靴被豁开三寸长的口子,脚踝肿得发亮。但直到谢幕,台下没人发现异常。

**破圈与传承**

2021年的某个雨夜,米朵在后台刷到年轻观众的留言:“豫剧太土了,都是老人家听的。”这句话像根刺扎进心里。第二天,她借来侄女的云台相机,在化着《大祭桩》全妆的情况下,用戏腔翻唱了流行古风歌曲。视频里,她一边甩着水袖做奶茶,一边唱“青砖伴瓦漆,白马踏新泥”,这段反差视频意外获得百万播放量。

如今,米朵的抖音账号有37万粉丝。她最新作品是在郑州地铁里唱《朝阳沟》选段,身后穿汉服的姑娘们自发伴舞。有网友评论:“原来豫剧的流水板能和地铁报站声这么配。”

**扎根泥土的坚持**

尽管在网络上走红,米朵仍坚持每月下乡演出。去年重阳节在兰考县敬老院,她为失明的李奶奶单独清唱《秦雪梅》。唱到“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”时,老人干涸的眼窝突然渗出泪水,颤巍巍的手准确摸到了米朵戏服上的梅花补子。

幕布后的工具箱里,米朵珍藏着一张泛黄的节目单,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登台演丫鬟时的道具。纸页边缘卷曲发脆,但用钢笔写的“米朵”二字,仍倔强地泛着蓝光。她说:“戏比天大,但终归要落在人心里。”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