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出戏能唱三天三夜?这种戏曲形式到底叫什么?

一出戏能唱三天三夜?这种戏曲形式到底叫什么?

在江南水乡的古戏台前,我曾亲见老戏迷们带着铺盖卷来看戏。台上锣鼓喧天,台下炊烟袅袅,这场《目连救母》从清晨唱到日暮,又从月升演至天明。这种能把戏文唱成连续剧的独特形式,在戏曲界有个专门称谓——连台本戏。

一、连台本戏:戏曲界的长篇连载

连台本戏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,真正形成规模是在明清两代。这种演出形式将完整故事拆解成若干本,每本自成段落又环环相扣,如同章回小说般引人入胜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原本就有五十五出,完整演出需要三天时间,堪称连台本戏的典范。

在江南地区,每逢庙会节庆必演连台本戏。绍兴古戏台的砖墙上至今可见清代戏班留下的演出排期:正月初八至十五全本《白蛇传》。这种马拉松式的演出考验着演员的功力,老辈艺人常说三天不睡台,不算真角儿,足见其表演强度。

二、全本戏与折子戏的千年博弈

明代戏曲理论家潘之恒在《鸾啸小品》中记载,当时南京城里的戏班若不能连演三日全本《琵琶记》,便算不得一流戏班。全本戏讲究草蛇灰线,伏脉千里,如《长生殿》五十出中埋设的月宫重逢线索,非完整观看不能体会其精妙。

清代戏曲家李渔却主张缩长为短,变旧为新,他在《闲情偶寄》中提出立主脑、减头绪的改编理念。这种艺术主张催生了折子戏的兴盛,《游园惊梦》《夜奔》等经典片段因此脱颖而出,成为戏迷票友的最爱。

当代戏曲舞台上,全本戏与折子戏形成了奇妙共生。上海昆剧团复排的全本《牡丹亭》连演三天仍一票难求,而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则将五十五出浓缩为二十七出,既保留故事精髓又适应现代观演习惯。

三、地方戏里的超长待机

在福建莆仙戏中,《目连救母》要连演七天七夜,演员需掌握三跳(跳钟馗、跳加官、跳五鬼)等特殊功法。这种演出不仅是艺术展示,更演变为融合祭祀、傩戏的民俗活动,戏台前的香案与台上的表演形成人神共赏的独特景观。

潮剧《荔镜记》完整版需连演五天,其中掷荔枝一折的程式化表演多达十八种手法。老艺人相传,当年陈三五娘私奔的情节太过逼真,竟有观众翻墙相助,足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。

当下戏曲院团的创新实践颇值玩味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《梁祝》改编为连续三晚的化蝶三部曲,每夜聚焦不同情感阶段;北京京剧院推出周末戏聚品牌,用三个月时间连演全本《三国演义》,让传统连台本戏焕发新生。

站在当代剧场里看连台本戏,恍若穿越时光隧道。台上水袖翻飞间,不仅演绎着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叙事智慧。当字幕机取代了戏台两侧的水牌,当电子票务替代了竹制的戏筹,那份守着戏台等大结局的期待,依然是戏曲艺术最动人的注脚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