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戏台花正艳:那些与“花儿”共舞的戏曲瑰宝

西北戏台花正艳:那些与“花儿”共舞的戏曲瑰宝

在西北黄土高坡的沟壑间,当高亢的花儿调子撞上铿锵的戏曲锣鼓,便催生出独具风韵的民间艺术奇观。这些扎根于泥土的戏曲,将花儿民歌的婉转揉进程式化的唱腔,让山野间的浪漫在戏台上绽放出别样风采。

**一、河州贤孝里的牡丹魂**

甘肃临夏的古称河州,是花儿的发源地之一。这里流传着一种身背三弦走四方的曲艺——河州贤孝。老艺人们总爱在长篇叙事中嵌入大段花儿唱词,《十二月牡丹》便是经典曲目。唱词里,牡丹从正月含苞唱到腊月凋零,每个月份的花姿都映照着女儿家待嫁的心事。三弦声忽而清越如莺啼,忽而低回似流水,把牡丹唱成了西北女儿的生命图腾。

**二、青海平弦戏中的山花恋**

西宁城里的老戏迷至今记得,平弦戏《马五哥与尕豆妹》连演三天场场爆满的盛况。这出取材于真实爱情悲剧的剧目,将青海花儿《上去高山望平川》的旋律化用为男女主角的定情对唱。当尕豆妹身着艳红袄子甩着水袖唱起“花儿本是心上的话”,台下观众无不抹泪——他们听的不只是戏,更是自家院墙上飘过的那些未说出口的情话。

**三、陇剧舞台上的金花传奇**

1959年,甘肃省陇剧团带着新编历史剧《枫洛池》进京演出,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“陇上奇葩”。这出戏里藏着个精妙设计:渔家女邬飞霞为父报仇时,假扮歌女在权贵宴席上唱起洮岷花儿。字字血泪的“扎刀令”曲牌,配合着陇剧特有的“风搅雪”唱法,把牡丹花神的隐喻唱得荡气回肠。台前牡丹屏风次第开合,暗合着剧中人跌宕命运,堪称传统美学的大巧若拙。

**四、现代戏曲里的花儿新韵**

2012年,宁夏秦腔剧团推出的《花儿声声》惊艳中国戏剧节。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将“干花儿”“湿花儿”的唱法差异转化为戏剧张力:男女主角在干旱年月里对唱“喊枯了嗓子喊不断的情”,骤雨突至时又共吟“雨水和着泪水往下淌”。多媒体技术呈现的贺兰山岩画随着唱腔渐变,古老花儿的生命力在虚实相生的舞台上迸发新生。

这些在戏台上绽放的“花儿”,从来不是简单的民歌移植。老艺人们把采风时听到的赶马调、夯歌、情歌掰碎了融进板式,让程式化的戏曲有了山风的野性。如今站在非遗传承的十字路口,这些沾着泥土香的戏曲仍在寻找新的绽放方式——或许正如六盘山下那些倔强的野花,只要根还扎在黄土里,就能迎着风唱出生命的苍劲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