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山野里绽放的“花儿剧”,唱尽人间悲欢离合

西北山野里绽放的“花儿剧”,唱尽人间悲欢离合

在陇中高原的黄土坡上,当高亢嘹亮的花儿穿云裂石般响起,老戏迷们总会默契地相视一笑:该搬凳子看大戏了。这种扎根在西北山野间的独特戏曲,用最质朴的乡音唱尽人间悲欢,它有个诗意的名字——花儿剧。

一、漫过山梁的花儿调,化作戏台悲欢曲

每逢农历六月六的莲花山花儿会,洮河两岸的唱把式们总要较量歌喉。这些即兴编创的民歌里,藏着无数鲜活的故事:马五哥与尕豆妹的生死绝恋,长工与地主斗智的民间智慧,丝路驼队跨越黄沙的传奇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临夏的民间艺人们突发奇想:把这些流传百年的故事搬上戏台如何?

老艺人马金山至今记得,1958年那个飘着梨花香的春天。几位花儿把式和秦腔艺人围坐在八坊十三巷的老茶馆里,用盖碗茶在木桌上划拉唱腔设计。他们将河州三令的婉转揉进秦腔的板式,把白牡丹令的悠扬化入梆子节奏,硬是在三个月里攒出了第一出花儿剧《拦羊哥与尕豆妹》。

二、羊皮筏子上的戏班子,唱出泥土的芬芳

这种新剧种在黄河岸边一炮而红。演员们踩着羊皮筏子渡河赶场,戏箱里除了行头,总少不了几把临夏砖茶——这是开嗓的秘诀。女旦角头戴的凤凰三点头头饰,是用洮河畔的芦苇杆缠上彩线扎成;老生手中的马鞭,取自祁连山下的红柳枝。

《马五哥与尕豆妹》中有段经典对唱:河里的鱼儿清水里蹿,想你的心尖尖刀剜。演员用脚户令的调式起腔,突然转成大眼睛令的滑音,把西北汉子的炽烈情意唱得百转千回。台下观众抹着眼泪,往台上扔红枣核桃,这是黄土高原看戏的规矩——叫添喜果。

三、老树发新芽:传统戏曲的现代突围

2003年,甘肃省歌剧院排演的花儿剧《牡丹月里来》进京演出。编导大胆引入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,让女主角的彩绸舞与花儿长调水乳交融。剧场里,来自宁夏的老阿訇跟着轻声哼唱,年轻观众则在社交媒体上刷起最炫民族风的话题。

在临夏红园广场,每逢周末都有花儿剧自乐班。退休教师王秀兰组建的戏班,把抗疫故事编成新戏码。他们用河州二令改编的《白衣渡黄河》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点击。古老的扎刀令配上电子合成器,竟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时尚感。

如今在兰州黄河剧院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银发老者教孙辈比划云手身段,大学生举着单反捕捉戏服上的刺绣纹样。当舞台上响起哎哟我的阿哥的肉的经典唱词时,全场观众不分老少,都会用脚打着节拍应和。这传承了六百年的西北乡音,正以最鲜活的方式,讲述着新的中国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