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悲欢话继父:几出戏里品尽人间冷暖

梨园悲欢话继父:几出戏里品尽人间冷暖

戏台上的锣鼓一响,生旦净末丑次第登场,在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里,继父形象总带着几分复杂的况味。他们或是含辛茹苦的慈父,或是左右为难的中间人,在传统伦理与人情冷暖的夹缝中,演绎着中国戏曲里最耐人寻味的家长里短。

一、养恩深重却成空

豫剧《清风亭》里的张元秀最是让人心酸。寒夜拾婴的老夫妇,将张继保视若己出,省下口粮供其读书。当状元郎锦衣还乡却不肯相认时,老两口在凄风苦雨中撞柱而亡。那一声儿认义父,官场不容的唱词,道尽了继父养育之恩在功名面前的脆弱。台上老生颤抖的白髯,青衣泣血的哀音,把继父这份无血缘的父爱唱得锥心刺骨。

蒲剧《芦花》里的闵德仁更显无奈。寒冬腊月,继母给亲子絮丝绵,给继子衣芦花。这位继父既要维系家庭和睦,又不忍亲子受屈,最终在雪夜策马寻子的路上,把继父的艰难抉择化作漫天飞雪中的一声长叹。老生踉跄的台步,配合着飘落的纸屑模拟的雪花,把继父的左右为难演得淋漓尽致。

二、伦理夹缝见真情

京剧《三娘教子》里的薛保堪称继父典范。商人薛广遇难后,三娘王春娥守着不是亲生的薛倚哥,机房织布供其读书。当纨绔子撕毁书本时,老薛保那套小东人闯下了滔天大祸的西皮流水,既有管教之严,又藏舐犊之情。红氍毹上的老生与青衣,一唱一和间,把继父教导继子的苦心孤诣化作绕梁余音。

越剧《玉蜻蜓》里的张雅云则展示了继母的另面。面对丈夫与尼姑所生之子,这位当家主母从最初的怨怼到后来的接纳,在认子一折的水袖翻飞中,将继母心路历程展现得细腻入微。当那句十六年母子情难割舍唱响时,戏台上下早已泪眼婆娑。

三、世情百态有回响

黄梅戏《荞麦记》里的徐文进,在贫困中仍不忘教导继子读书明理。当亲生女儿捧来荞麦馍,继子送来白面馍时,那句白面馍留着给宝儿当干粮的质朴唱词,让继父的良苦用心跃然台上。采茶调特有的婉转,把市井人家的温情唱得百转千回。

这些浸泡着人间烟火的戏曲故事,在程式化的表演中藏着最真实的情感。继父们或耿直或隐忍的身影,折射着传统社会复杂的家庭伦理。当大幕落下,余音袅袅间,我们恍然发觉:血缘或许能决定亲疏,但日夜相对的养育之情,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化不开的牵绊。

戏台上的继父们仍在唱着悲欢离合,台下的看客们品着别人的故事,念着自己的家常。或许这正是传统戏曲的魅力——在虚拟的时空里,演尽人间真实的冷暖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