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嗓子“花儿”起,半生故事藏其中——寻访西北大地的戏曲密码

一嗓子“花儿”起,半生故事藏其中——寻访西北大地的戏曲密码

八月的河州城暑气蒸腾,白塔寺前的百年古槐下,七十岁的马老汉眯着眼睛哼着曲儿。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膝盖上打着节拍,沧桑的嗓音里裹着黄河水的浊浪:上去个高山望平川,平川里开满红牡丹......几个外地游客驻足聆听,忍不住问:老人家,您唱的这是啥戏?

一、山歌里长出的戏台

西北高原的沟壑纵横间,世代传唱着一种高亢入云的民歌——花儿。这种用汉语演唱的民歌里,却奇妙地揉进了藏语的悠长尾音、回族的宴席曲韵律,在农历六月的莲花山、松鸣岩,漫山遍野的对歌声能把云彩都染成歌谣的颜色。

1958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团排演的《马五哥与尕豆妹》,让山野里的花儿第一次登上了正式舞台。编剧赵宗福把流传百年的爱情悲剧搬上戏台时,特意保留了原生态的令儿调唱法。当饰演尕豆妹的演员甩着水袖唱出青石头青来蓝石头蓝,白石头的崖上望眼穿,台下观众无不潸然泪下。

二、会呼吸的戏曲活化石

在临夏州文化馆的档案室里,珍藏着一本泛黄的工尺谱。这是已故花儿王朱仲禄的手抄本,里面用红蓝双色标注着河州令尕马儿令等三十多种曲令的演唱技巧。不同于程式化的戏曲唱腔,花儿剧的每段旋律都像山间的野葡萄藤,自由自在地生长。

2017年在宁夏西吉县的一场民间演出中,老艺人马生林即兴改编的脚户令令人拍案叫绝。他踩着鼓点唱道:阳坡的麦子背坡的豆,戏台子搭在咱心头,把传统农耕生活与现代剧场艺术巧妙嫁接,这种鲜活的创造力正是花儿剧的生命力所在。

三、牡丹开在新时代

兰州文理学院的排练厅里,95后学生马小娟正在练习新编花儿剧《黄河谣》。她改良的唱腔里既有原生态的野性,又融入了美声的共鸣技巧。编导团队采用全息投影技术,在舞台上重现了炳灵寺石窟的飞天壁画,古老的花儿与数字艺术碰撞出璀璨火花。

在抖音平台拥有百万粉丝的花儿兄妹组合,把传统曲令改编成rap版本。他们穿着潮牌卫衣,在贺兰山岩画前唱道:千年的石头会说话,新时代的牡丹照样发,这条短视频获得27万点赞。年轻人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,让山沟里的花儿开遍了互联网。

夜幕降临时分,马老汉的歌声依然在古槐树下回荡。几个年轻游客打开手机录像,学着哼唱那悠长的拖腔。河州城的灯火次第亮起,照在明代城墙的砖缝里,那里沉淀着六百年的花儿记忆。从田间地头到数字云端,这朵开在西北大地上的艺术奇葩,正绽放着历久弥新的芬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