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方寸间,且看花果山七十二变——戏曲中的“猴王故里”
戏台方寸间,且看花果山七十二变——戏曲中的“猴王故里”
提起花果山,总绕不开那个踏碎凌霄的齐天大圣。但你可曾留意,在锣鼓点与唱腔交织的戏曲舞台上,这座东海仙山正以千般姿态绽放着别样魅力?从昆曲雅韵到梆子高亢,不同剧种为这座神话名山注入鲜活骨血,让水帘洞的飞瀑在观众眼前溅起三尺水花。
**一、京剧武戏里的泼墨山水**
三张桌高台纵身跃下,靠旗翻卷带起猎猎风声,京剧《安天会》开场便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花果山长卷。勾着雷公脸的孙悟空手持金箍棒,在武场锣鼓中连翻二十四个旋子,将群猴操练的场面化作满台翻飞的翎子与靠旗。
京班名角李少春曾以云手摘桃的绝活技惊四座:右手云手画圆时,左手早已将盘中寿桃换作猴王面具。这般虚实相生的表演,恰似水墨画中留白的意境,让观众自行勾勒出水帘洞前千竿翠竹、万树桃花的盛景。
**二、昆曲雅部中的桃源秘境**
当笛声引出一折《西游记·认子》,昆曲的水磨腔将我们带入另一重天地。小生扮相的猴王吟唱着花果山中称美猴,水帘洞里乐优游,指尖兰花微翘,步态间尽是灵猴神韵。台上虽无实景,但通过演员眉眼间的流转,分明见得瑶草奇花不谢,青松翠柏长春。
苏昆名家林继凡独创猴步十八式,将猿猴搔痒、摘果、嬉闹等动作提炼成程式化的身段。当他在台口一个探海望月,台下观众仿佛能望见东海波涛间那座丹崖怪石,削壁奇峰。
**三、地方戏里的百态猴山**
秦腔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开场,十二面司鼓齐震,四十名小猴踩着硬提腿功翻腾而出,硬木梆子敲出金石之音,恰似山涧飞瀑击打巉岩。豫剧名家吴心平饰演的猴王一声孩儿们,操练起来,带着中原官话特有的侉味儿,倒显出几分市井猴王的烟火气。
福建高甲戏的丑猴更是妙趣横生:鼻梁上画着豆腐块的丑角猴精,踩着矮子步穿梭席间,将闽南俚语编成诙谐念白。这般接地气的演绎,让人恍觉花果山的猴儿们就住在隔壁山头。
从徽班进京时的那声酒醉戏嫦娥,到当代实验戏曲中的全息投影水帘洞,六百年戏曲长河里,花果山始终是艺人心中最自由的创作天地。这座虚实相生的仙山,在生旦净丑的演绎中不断重生,恰如那石猴的本相——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间,永远迸发着令人惊喜的七十二变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