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里的花果山:那些在戏台上演绎美猴王的名角们
梨园里的花果山:那些在戏台上演绎美猴王的名角们
舞台上的金箍棒划破戏台的氤氲,腾云驾雾的猴王在锣鼓点里翻着筋斗,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戏曲记忆。花果山的故事在戏台上绵延六百年,不同剧种的名角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这座灵山的主人,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唱念做打间愈发鲜活。
一、京剧舞台的猴王世家
京城戏台自道光年间便有猴戏传统,杨月楼在连台本戏《安天会》中首创的猴王扮相惊艳四座。他独创的猴步借鉴猿猴跳跃姿态,配合三十二式金箍棒法,将美猴王的神通演得活灵活现。其子杨小楼继承衣钵,在《水帘洞》中增加了醉打蟠桃宴的经典桥段,醉酒后的踉跄步法暗藏玄机,看似随意实则处处合着板眼。
李少春在1956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,用改良后的美猴王扮相震惊海外观众。他特制的金丝猴毛头套在追光下熠熠生辉,改良的云里翻跟头能连续空翻五周半,创造了当时戏曲界的特技纪录。
二、江南水磨腔里的灵猴
昆曲《西游记》中,郑传鉴塑造的孙悟空带着文人气。在《认子》一折,他戴着特制的文猴脸谱,用细腻的水磨腔演绎父子相认的悲喜。唱到五百年前旧精魂时,眼角含泪却不下落,将猴王的重情重义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浙昆林为林在《借扇》中的铁扇公主洞府前,独创矮子步表现变小后的孙悟空。他蜷缩着身子在舞台上疾走如风,却始终保持着昆曲的韵律感,把猴子的机敏与戏曲程式完美融合。
三、地方戏里的百变猴王
绍剧六龄童在《三打白骨精》里创造了活猴表演体系。他特制的猴靴前掌暗藏弹簧,能平地跃上三张叠起的八仙桌。与白骨精对战时,金箍棒舞出呼呼风声,实际是藏在棍中的铜片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声响。
豫剧名丑牛得草在《闹天宫》中融入河南坠子的韵律,把孙悟空的诙谐表现得妙趣横生。偷吃仙丹时的醉丹步借鉴了醉拳身法,却踩着梆子腔的节奏,每次演出都能引发满堂彩。
从宫廷戏台到乡间草台,一代代戏曲艺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花果山的传奇。那些在幕后台侧苦练的跟头,精心改良的猴毛盔头,暗藏玄机的金箍棒道具,共同织就了中国人心中最鲜活的齐天大圣形象。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我们仿佛又看见那座开满桃花的仙山,在戏台的方寸之间永恒绽放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