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野戏台上的火神爷:一出戏唱出千年敬畏
乡野戏台上的火神爷:一出戏唱出千年敬畏
豫东平原的黄昏,晒谷场上飘来阵阵艾草香。戏台两侧的松香火把噼啪作响,照得台前火德星君四个描金大字忽明忽暗。随着三通鼓响,头戴火焰冠、身着赤金袍的老生踱着方步登场,台下磕瓜子的大爷忽然挺直腰板:瞧,火神爷显灵了!
一、火神庙前的傩戏遗韵
商丘火神台遗址出土的汉代陶俑,定格着两千年前先民祭祀火神的场景。这些头戴狰狞面具、手持火炬的陶人,正是远古傩戏的活化石。在周口鹿邑老君台,至今保留着跳火判的傩戏传统:正月十六,画着火焰纹面的艺人踩着禹步,将火把抛向夜空,火星如雨点般洒在围观人群的棉袄上,却无人闪躲——人们相信这是火神的赐福。
鲁西南的渔鼓戏班仍传唱着《祝融降世》的古老唱段:赤龙盘柱生紫烟,燧人取火照人间,粗犷的渔鼓声中,火神祝融被塑造成教人用火的慈祥老者。这种将自然神人格化的演绎,恰是农耕文明对火的双重态度:既畏惧其暴烈,又依赖其温暖。
二、梆子声里的火神百态
太康道情戏《火焚绵山》里,火神爷成了忠义的化身。当介子推拒不出山,晋文公放火烧山时,道情艺人用真假嗓交替的花腔唱道:烈焰腾腾非无情,要留清白在人间,将毁灭之火唱成淬炼忠魂的圣火。台下老者听得老泪纵横,往香炉里又添了三炷香。
豫剧《火神斗瘟神》在1942年大饥荒时风靡中原。戏中火神爷化作赤面郎中,手持火葫芦收服散布瘟疫的瘟神。开封相国寺的戏台前,患疟疾的灾民挤满台阶,当台上唱到三昧真火烧邪祟时,台下咳嗽声竟奇迹般减弱——这不是迷信,而是绝境中的精神药方。
陕州蒲剧独有的喷火绝活,把火神爷的威仪推向极致。演员含松香粉猛吹火把,霎时七道火龙直冲戏台藻井。2018年渑池县古庙会,91岁的蒲剧老艺人王金斗最后一次登台喷火,结束时对着火神庙方向深鞠一躬:这把火,我给火神爷送回去了。
三、现代舞台的火神新解
1986年,洛阳曲剧团改编《普罗米修斯》,让希腊盗火者穿上八卦衣。当火神爷将火种交给人类时,用的是河洛大鼓的甩腔:这火里有三皇五帝的胆,这火里有四书五经的魂!中西神话的碰撞,在豫西山区引发热议,老戏迷却说:外国的火神,到底不如咱的爷亲。
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现代舞剧《薪火》,用街舞演绎钻木取火。当涂鸦风格的电子屏上浮现甲骨文火字时,头戴VR设备的舞者突然定格,宛如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火纹图案。年轻观众举着手机录像,弹幕飘过:原来火神爷也会跳Hip-hop!
巩义窑神庙遗址的实景演出《窑火千年》,让观众举着陶碗接圣火。当窑工号子响起,128名演员同时点燃手中火把,夜空下蜿蜒的火龙重现了北宋官窑开窑祭火的盛况。散场时,孩子们举着文创火神面具,在星空下追逐嬉闹。
幕落时分,商丘火神台戏班的班主老李头正在擦拭火神面具。这个用百年枣木雕成的面具,每次演出前都要在香火上熏三圈。现在的后生爱看灯光音响,他摩挲着面具上的裂纹,可没了这烟火气,还算什么火神爷的戏?远处新盖的影视城里,全息投影的火神正在上演,但那团火,终究少了松香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