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神爷的戏台:那些在烟火气里传唱的民间神韵
火神爷的戏台:那些在烟火气里传唱的民间神韵
在晋南乡间的庙会上,总能听见老戏台传来高亢的梆子声。红脸长髯的火神爷踩着鼓点登场,手中火葫芦一抖,台下便腾起一片叫好声。这位掌管人间烟火的尊神,在戏曲舞台上走过了千年时光,他的故事在弦索胡琴间流转,化作各具韵味的唱段,在民间生生不息。
一、火神爷的百变脸谱
在北方梆子戏里,火神爷总以红脸武生的扮相示人,头戴七星冠,身披赤焰袍,开口便是赤帝临凡世,火德照乾坤的洪亮唱词。晋剧《火德星君》里那段火葫芦里藏三昧,唱得台前香炉里的青烟都跟着打旋儿。而到了南方的傩戏里,火神爷的面具要用朱砂描出七道火焰纹,傩师踩着禹步唱火神巡游百煞消,每句尾音都拖得老长,仿佛要把邪祟都烧个干净。
江南的目连戏里藏着更古老的记忆。老艺人说《五方火神》的曲牌传自唐代,唱词里东方甲乙木中火的韵脚,要用吴语念白才够味道。福建的梨园戏里,火神爷竟是个白面书生,手执火笔点化人间,那段丹心一点化祝融的南音,听得人心里暖烘烘的。
二、戏台上的烟火人间
黄河流域流传着三请火神的戏码。河南越调《火神下界》里,百姓跪唱三炷清香通九霄,火神爷驾着火龙应声而降。戏到高潮时,武场师傅把松香粉往火把上一撒,刹那间满台金光,台下观众纷纷把供品往台上抛。这种演法,老辈人说是从宋代社火直接传下来的。
西南山地的端公戏里,火神爷要替百姓驱瘟神。川北的《火神扫荡》一折,端公戴着獠牙面具跳傩,唱词夹杂着上古巫咒:赫赫阳阳,日出东方,吾今请得火德星君...唱到焚尽千邪时,戏台四角真的点起篝火,青烟裹着唱腔直上云霄。
岭南的粤剧另有一番讲究。红船班演《祭火神》,要先用朱砂在后台画五雷符。火神爷出场那段二黄慢板,唱丙丁神火照华堂时要走七星步,据说这样唱才能让戏班一年平安。老倌们说,这规矩自咸丰年间的琼花会馆就没变过。
三、薪火相传的民间记忆
太行山深处的窑洞里,八旬老艺人王金锁还能唱全本《火神斗旱魃》。那唱腔像山风掠过枯枝,带着远古巫傩的余韵。老人说这段戏是唐王敕封火神庙时传下的,每个颤音都要用丹田气顶住。非遗普查员来录影时,他特意换上祖传的火纹戏服,说这是对火神爷的敬重。
在闽南的送王船仪式上,歌仔戏《火神送尪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。演员要踩着三寸厚的纸钱灰唱火化千灾迎百福,每唱完一段,道士就往海里撒一把盐米。这种戏俗交融的场面,让台湾学者直呼是活着的《东京梦华录》。
当代戏曲舞台上的火神爷有了新模样。实验昆曲《火·问》用电子乐混搭水磨腔,青年演员唱着燧人取火照幽冥,全息投影的火凤凰在舞台上盘旋。老戏迷摇头说这不是火神爷,年轻人却觉得,这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火德星君。
幕落时分,戏台楹联上的金漆字在夕阳下闪光:一曲阳春传火德,千年故事演人情。火神爷的戏码还在传唱,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,到流光溢彩的现代剧场,那团跳动的戏火,始终映照着中国人对光明的永恒向往。当锣鼓声再次响起,我们仿佛看见,那位红衣尊神正踩着云步,把人间烟火带向又一个千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