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村口老槐树下唱几句家乡戏,那滋味才叫一个地道!

在村口老槐树下唱几句家乡戏,那滋味才叫一个地道!

前些日子看短视频,有个东北小伙在巴黎铁塔下吼了段二人转小拜年,评论区炸开了锅。有人说这调子像极了老家的花鼓戏,有人跟着哼起了黄梅调,天南海北的网友愣是靠着三两句戏文认了老乡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口老槐树下,老人们总爱说:张嘴唱几句家乡戏,比身份证都好使。

一、乡音里的文化密码

在皖南的青石板巷子里,一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还没唱完,隔壁阿婆就探出头来:黄梅戏的伢子呦!黄梅戏的唱腔像新炒的明前茶,清亮中带着回甘。而在闽南的红砖大厝间,歌仔戏的七字调一响,阿公的蒲扇就跟着节拍晃悠起来,那婉转的尾音里藏着咸咸的海风。

潮汕人唱潮剧讲究字正腔圆,每个音都要在舌尖上打个转才肯放出来。我二舅爷是村里戏班子的老生,他说当年下南洋的乡亲们,就是靠着一曲《陈三五娘》在异国他乡相认。去年泰国潮州会馆的乡亲回来祭祖,祠堂里潮剧的锣鼓一响,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竟都红了眼眶。

二、戏台上的烟火人间

豫剧里的红脸关公一开腔,洛阳老城的羊肉汤馆里准有人跟着拍大腿。河北梆子的高亢唱腔能震落太行山上的积雪,秦腔的挣破头唱法让八百里秦川都跟着抖三抖。这些戏文里藏着的不仅是调门,更是一方水土养出来的精气神。

我表姑嫁到苏州那年,中秋家宴上即兴来了段昆曲《牡丹亭》。吴侬软语化作水磨腔,把良辰美景奈何天唱得百转千回,硬是把我们这些北方亲戚听愣了神。后来才知道,这曲调要跟着评弹琵琶的轮指才够味,就像大闸蟹得配陈年花雕。

三、老戏新唱的烟火气

去年村里搭台唱大戏,后生们把传统吕剧《姊妹易嫁》改编成了rap版。电子乐混着坠琴声,老戏迷们起初直摇头,听到嫁人要嫁读书郎的经典唱词改成找对象得看正能量,又忍不住跟着打拍子。戏台边的糖画摊子与时俱进,做出了王者荣耀英雄的糖人。

在横店当群演的发小告诉我,现在影视剧里都爱加段地方戏。《山海情》里宁夏花儿一唱,黄土地的味道就出来了;《人世间》里东北二人转的俏皮话,比任何台词都鲜活。就连手游里的角色皮肤,都开始用川剧变脸元素,00后们追着问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是啥典故。

如今看短视频里,后生们穿着汉服唱戏腔,在玻璃幕墙前舞水袖,老辈人说这是糟蹋传统,我倒觉得像极了当年梅兰芳先生改良京剧。文化传承哪有什么固定姿势,只要那份乡愁还在戏文里活着,就算用电子二胡伴奏又何妨?下次回乡,我定要拉着爷爷去村口直播唱段吕剧,让老槐树的影子投在千万个手机屏上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