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角料里藏乾坤:老戏迷口中的边姐江湖

边角料里藏乾坤:老戏迷口中的边姐江湖

雨夜茶馆的二楼总坐着几位鬓角花白的老茶客,他们捻着紫砂壶盖,慢悠悠地哼着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。这是程派青衣的经典唱段,但腔调里掺着几分陌生的尾音,像是有人往青花瓷里添了半勺山泉水。老茶客们管这叫边姐唱法,外人听来总是一头雾水。

一、梨园行里的野路子

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津卫,北马路天华景戏院的后巷总蹲着群蹭戏的穷孩子。十二岁的边素珍挤在砖缝前,透过木板缝隙偷看尚小云踩跷的身段。没有拜师贴,没有引荐人,这个卖糖葫芦的丫头硬是把四大名旦的唱腔嚼碎了咽进肚里。

边素珍的偷艺生涯在1956年迎来转机。豫剧名角常香玉来津演出,边素珍在散场后拦住剧团的道具车,当场亮嗓唱了段《拷红》。常先生掀开车帘时,看到的是个满脸煤灰的姑娘,但那双眼睛亮得能把夜色烧出个窟窿。

二、草台班子的生存智慧

在邯郸郊外的打麦场上,边家班的戏台是用八张八仙桌拼成的。班主边素珍带着二十来个徒弟,演着被国营院团淘汰的老戏码。没有水纱网子,就用黑布裹头;缺了头面首饰,拿彩纸扎成绒花。最绝的是她用驴皮影的技法改良了武打场面——三丈白绫甩起来,硬是舞出了刀光剑影。

老戏迷们最爱《双锁山》里刘金定夜探宋营那场戏。边素珍踩着三寸木屐在条凳上走圆场,手里灯笼忽明忽暗,把个巾帼英雄演得既娇俏又英气。有次在邢台演出,台柱子突发急病,五十岁的边素珍临时顶包连唱七场,生生把《穆桂英挂帅》唱成了十里八乡的神戏。

三、戏脉不绝的民间密码

新世纪之初,某戏曲学院教授在晋南采风时,发现七旬老农能完整背出《白蛇传》的边派唱本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田间劳作的调子里藏着程派特有的脑后音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曲碎片,正是边素珍带着戏班走村串寨时播下的种子。

如今在短视频平台,年轻人用电子音乐混搭边姐唱腔,老票友们则在社区活动室组建边派研习社。那个被正统梨园排斥的野路子,反而在时代裂变中开出了意想不到的花。就像边素珍常说的:戏是活的,能钻进人心里就是好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