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上那一嗓子帮腔,喊出的是千年默契

戏台上那一嗓子帮腔,喊出的是千年默契

戏台上正演到《白蛇传》断桥一折,白素贞指着许仙唱到你忍心将我伤时,突然从台侧传来一声凄楚的哎呀——,这声帮腔不早不晚,恰似把白娘子心头血都喊了出来。台下观众跟着这声叹,早已泪眼婆娑。这种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,在川人口中叫做帮腔,而在江南水乡,人们更愿意称其为合调。

一、戏曲中的众声喧哗

中国戏曲自古就有一唱众和的传统。南宋《都城纪胜》记载临安瓦舍中,杂剧末泥色主张,引戏色分付,副净色发乔,副末色打诨,这种分工已见集体表演的雏形。到了元代杂剧鼎盛时期,外角与正末的应和,让简单的对唱升华为立体的声场。

不同剧种对这种集体演唱各有称谓:京剧叫群唱,昆曲称合头,越剧唤作小组唱。在川剧里,帮腔者甚至自成帮腔班,他们不化戏妆,却能用声音为整台戏注入灵魂。这种集体演唱绝非简单的和声,而是通过音色、节奏的错落变化,将人物内心翻江倒海的情感层层递进。

二、此起彼伏的声部密码

传统戏班子里,集体演唱的声部分工暗藏玄机。领腔者需有穿云裂石的亮嗓,帮腔者则要练就百转千回的韵调。在排练《牡丹亭》游园惊梦时,杜丽娘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需要帮腔用气若游丝的假声衬托,才能让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转折更具冲击力。

声部配合讲究三叠浪:头腔如惊涛拍岸,二腔似暗流回旋,三腔恰余波荡漾。福建莆仙戏《春草闯堂》中,当春草唱到堂前蝴蝶成双对,帮腔立即以轻快的跳音应和,仿佛真见彩蝶翩跹。这种声部默契,往往需要同吃同住数年的戏班子才能磨炼出来。

三、传统回声里的现代变奏

当代戏曲舞台上,集体演唱正在经历奇妙蜕变。上海越剧院新编《红楼梦》中,黛玉葬花的经典唱段被改编成交响化的多声部合唱。当十二位着素衣的帮腔演员以卡农形式唱出花谢花飞飞满天,立体声效让落花有了三维空间的飘零感。

在实验京剧《朱丽小姐》里,帮腔者手持折扇穿梭于舞台,既是叙述者又是道具。他们用京韵大鼓的节奏帮腔,将瑞典斯特林堡的剧本演绎出独特的中国韵味。这种创新并非抛弃传统,恰似老树发新枝——台湾当代传奇剧场改编的《水浒108》系列,保留帮腔精髓的同时,融入摇滚乐队的即兴互动,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可以这么潮。

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,戏曲中的集体演唱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。那些此起彼伏的声部,既是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,也是传统艺术自我更新的明证。当新一代观众为创新版《牡丹亭》的合唱热泪盈眶时,我们突然明白:戏台上那一嗓子帮腔,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秘密,或许就藏在集体演唱创造的情感共鸣里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