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梆子一响九里十八乡都来捧场
河南梆子一响九里十八乡都来捧场
梆子一敲震天响,河南老乡嗓门亮,黄河边的戏迷们最懂这句老话的分量。河南戏曲从来都不是茶楼里的阳春白雪,它是麦场上的土台子,是庙会里的万人场,是庄稼汉甩开锄头就能亮嗓的痛快。在这片被黄河水浸润的土地上,戏曲像麦苗一样扎根,在乡音土话里长出了独特的筋骨。
一、戏台上长出的中原魂
道光年间的《祥符县志》记载,黄河决口后逃荒的艺人把梆子腔带到了汴梁城。谁也没想到,这带着风沙味儿的唱腔竟在中原大地扎了根。豫剧老艺人常说梆子戏里有黄河,那高亢的唱腔里裹着浪涛的劲头,甩腔时像极了船工号子。开封朱仙镇的年画作坊里,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手绘戏出图样,画中武生扎靠的架势,与今日舞台上的身段分毫不差。
曲剧的诞生更透着中原人的机灵劲儿。民国初年,洛阳的大调曲子艺人突发奇想,把坐唱改成登台,三弦一响就成了新剧种。1943年曲剧名角李金波在漯河唱《陈三两爬堂》,台下挤得水泄不通,连树杈上都骑着戏迷。这草台班子的出身,反倒让曲剧带着股子市井烟火气。
二、十八般武艺样样通
豫剧名家常香玉的红娘至今无人超越,她踩着三寸金莲能在台上连转十八个圈,水袖甩出去能扫倒台口的蜡烛。老戏迷都说:看常香玉的红娘,活脱脱就是个俏皮的小丫鬟。越调大师申凤梅的诸葛亮更是传奇,1963年在许昌连演28场《收姜维》,每场劝降那段念白都能让台下响起炸雷般的叫好声,从此得了活诸葛的美名。
梆子戏里的绝活让人眼花缭乱。喷火要含住松香粉对着火折子吹,讲究的是火柱直冲三尺不散;耍獠牙得把野猪牙含在嘴里翻飞,全凭舌头功夫;更别提踩跷演闺门旦,绑着木跷能走圆场如风摆柳。这些技艺都是老艺人在牲口棚里琢磨出来的土法子,却成了河南戏曲的独门秘籍。
三、麦田里长出新枝桠
郑州人民公园的戏迷角,每天清晨都有票友对着城墙根吊嗓子。拉弦子的王大爷说:现在年轻人爱听改编的豫剧摇滚,但咱这原汁原味的'大本嗓'才是真滋味。巩义竹林镇的戏曲学校,00后的学员在练功房压腿时,手机里还循环播放着抖音热曲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让老剧种冒出了新芽。
洛阳的隋唐遗址公园里,实景演出《神都夜宴》把豫剧唱段融入了全息投影。当虚拟的武则天与真人老生对唱时,台下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同样听得入神。卫辉的乡村戏台上,民营剧团正把扶贫故事编成现代戏,用豫剧唱腔唱着抖音带货的新词儿,老大娘们边听戏边扫码下单。
河南戏曲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。它像黄河滩上的红柳,风沙越大根扎得越深。当城里的剧场亮起霓虹灯,乡间的戏台依然飘着油炸馍的香气。老艺人的梆子声里,既唱着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,也哼着新时代的快板。这泥土里长出的艺术,正用最河南的方式,讲述着千年不变的中原故事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