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地乡音不忍闻:那声娘里的中原戏魂
豫地乡音不忍闻:那声娘里的中原戏魂
后半夜的梆子声穿透豫东平原的薄雾,枣木梆子敲出苍凉的节奏,在麦浪起伏的田野间回荡。六岁的我趴在老戏台边,看台上那个青衣妇人甩着水袖,一声儿啊未出口,台下已有人掏出皱巴巴的手帕。
这就是河南戏曲的魔力。在郑州大石桥的茶棚里,在洛阳老城的青石巷中,在开封相国寺的雕花戏楼上,那些浸泡着中原黄土味的唱腔,总能把人心底最柔软的褶皱都熨得平平展展。
《别让娘心痛》这出戏,堪称豫剧中最锋利的情感刻刀。当家道中落的书生欲典当祖宅时,老母亲颤巍巍捧出陪嫁的铜镜,镜面映着四十年风霜:儿啊,这镜子照过你爹迎亲的唢呐,照过你满月时的虎头鞋,今日让它再照一回王家的骨气。旦角王素君当年在此处的哭腔处理堪称绝妙,将哽咽化入梆子腔的顿挫,让满场观众跟着台上的铜镜一起蒙上水雾。
中原戏曲的筋骨里,藏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。豫剧的祥符调如黄河水般浑厚,曲剧的小调门似洛河柳般柔婉,越调的大板腔若嵩山石般嶙峋。开封相国寺的老艺人常说:咱们的戏文是蘸着胡辣汤写成的。确是如此,《花打朝》里程七奶奶的泼辣,《穆桂英挂帅》中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,无不透着中原儿女特有的爽利。
在禹州神垕镇的窑场边,我见过最动人的传承。七十岁的老票友手把手教孙子甩水袖,孩子稚嫩的手腕还挂不稳绸缎,老人口中的梆子却已敲了六十个春秋。他们身后的宋代窑址沉默不语,钧瓷开片的脆响与戏台上的锣鼓竟谱出奇妙的共鸣。这方水土的戏曲,本就是窑火淬炼出的钧瓷,裂纹里都是故事。
当城市剧场的LED屏亮起,年轻演员用方言rap演绎新编《朝阳沟》,台下举着手机的00后跟着节奏晃动。古老的中原戏曲正在寻找新的打开方式,但那些深植在血脉里的东西从未改变——就像《别让娘心痛》里那面铜镜,照见的永远是中国人最本真的模样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