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上台下皆是戏:别人演的戏曲叫什么?

台上台下皆是戏:别人演的戏曲叫什么?

台上金鼓喧阗,水袖翻飞,一曲《贵妃醉酒》余音未散,台下老戏迷眯着眼睛呷了口茶:这梅派的路数,倒是学得七八分像了。旁人若问起台上伶人演的算不算正主儿,老戏迷准要笑你外行——梨园行里,可从来不是谁家独唱的独角戏。

一、翻演:梨园里的薪火相传

翻演二字在戏单上最常见,却最见功力。各京剧院团排演《四郎探母》,角儿们要对着杨宝森、李少春的录音带反复琢磨。天津青年京剧团的王平演杨四郎,既要揣摩老生唱腔的苍劲,又得拿捏被俘番邦的悲怆,在传统程式里揉进自己的理解。这种代代相承的翻演,恰似书法临帖,笔锋起落间既有古意,又见新章。

二、移植:他山之石可攻玉

越剧舞台上翩跹的《牡丹亭》,原是昆曲闺门旦的看家戏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王文娟把水磨腔化作越剧清音,杜丽娘的春愁秋思在江南丝竹中别具风韵。黄梅戏《梁祝》化用川剧变脸表现阴阳两隔,豫剧《程婴救孤》借鉴话剧舞台调度强化戏剧张力。这般跨剧种的移花接木,让传统老戏在异乡焕发新生。

三、流派:一树千枝各芬芳

程派青衣张火丁唱《锁麟囊》,幽咽婉转处似有砚秋遗韵;荀派花旦常秋月演《红娘》,眼波流转间尽是令香风采。四大名旦开宗立派,传人们既要守住梅尚程荀的筋骨,又得在行腔吐字间添些自家味道。就像张大千摹古画,摹到极处,笔底自出机杼。观众品戏,恰是在这似与不似间咂摸滋味。

戏园子里的锣鼓敲了千百年,从来不是某个人、某个派的独奏。从宫廷供奉到民间草台,从科班弟子到业余票友,正是无数别人的演绎,让戏曲这株老树不断抽新芽、发新枝。下次听戏时不妨细品,那台上的唱念做打里,叠印着多少代伶人的身影,又寄寓着多少后来者的巧思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