宾县戏韵流淌处:寻找家门口的梨园课堂
宾县戏韵流淌处:寻找家门口的梨园课堂
清晨的宾州公园里,总有三五老人对着垂柳吊嗓子,婉转的梆子腔惊飞枝头麻雀;傍晚的文化广场上,常能看见戏迷们围成圈切磋身段,水袖甩出的弧线映着夕阳格外动人。这些鲜活的生活片段,勾勒出宾县戏曲传承的民间脉络。
一、文化馆里的戏曲传承
宾县文化馆二楼的排练厅每周三下午都热闹非凡。推开贴着戏曲脸谱的木门,十余位学员正跟着张凤兰老师学唱《穆桂英挂帅》。65岁的张老师是宾县评剧团的退休演员,她教戏有个特点:总让学员先把唱词抄在红格信纸上。写字能品出词句韵律,这是她四十余年舞台生涯的总结。
这里开设的公益戏曲班已延续七年,学员从八岁孩童到古稀老人都有。去年结业汇报时,12岁的李晓萌和78岁的王守义搭档演出《花为媒》选段,老少同台的场景让台下观众直抹眼泪。文化馆每年正月举办的戏曲体验日,总能吸引上百家庭参与勾脸、穿戏服的互动环节。
二、社区深处的梨园春色
走进宾州镇建设社区活动室,墙上挂满戏曲演出照片,玻璃柜里陈列着老艺人们捐赠的蟒袍、凤冠。每周五晚七点,社区戏曲社准时开锣。社长赵立成原是县化肥厂工会干事,退休后组织起这个草根剧团,他们自编的现代戏《稻花香里说丰年》还在省群众文艺汇演中拿过奖。
城南的永兴村藏着位宝藏老人。83岁的刘桂芝大娘能完整唱出七十多段拉场戏,她家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摆着六把竹椅,每逢阴雨天气,附近的戏曲爱好者就聚在这里听她讲古。去年非遗日,县电视台专门来拍摄她手把手教孩子们耍手绢的镜头。
三、校园里的新苗圃
宾县第三小学的课间操别具特色——千名师生齐做戏曲广播体操。这套由音乐老师改编的体操融入了云手、踢腿等程式动作,孩子们做起来像模像样。校长办公室的陈列架上,摆着学生们用橡皮泥捏的戏曲人物,最醒目的是个扎靠旗的泥塑关羽。
职教中心的特色选修课表里,戏曲化妆总是最先报满。美发专业的张晓雯去年在技能大赛中,用三十分钟完成整套青衣妆面,夺得市级金奖。现在她每逢周末就去文化馆当志愿者,给演出的小演员们化妆。
夜幕降临时分,西城戏迷角的胡琴声悠悠响起。这里没有舞台灯光,没有华美行头,只有一群普通人用最本真的方式守护着戏曲血脉。从文化馆的公益课堂到村头巷尾的即兴表演,宾县的戏曲传承如同松花江支流般静静流淌,滋养着这片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。那些在公园吊嗓的身影、社区活动室的彩排声响、校园里稚嫩的唱念做打,都在诉说着:戏曲的春天,从未离开过这座北国小城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