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韵
**滨州戏曲:黄河岸边的百年腔韵**
在滨州沾化区的一个老戏台下,75岁的王大爷眯着眼,手指随着锣鼓点轻敲膝盖,嘴里哼着熟悉的调子:“吕剧一开腔,愁事全忘光……”这方不足百平的戏台,承载着几代滨州人的记忆。每当夜幕降临,梆子声穿透巷陌,老街坊们便知道,又有好戏开场了。
一、吕韵绕梁:黄河口的“家乡戏”
滨州吕剧不同于济南的官派唱腔,沾着黄河水的泥土气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以“铁嗓子”李桂芳为首的滨州吕剧团,把《小姑贤》唱进了中南海。他们独创的“滩涂腔”,尾音带着黄河落潮般的婉转,尤其《姊妹易嫁》中“月儿弯弯照九州”的拖腔,能拐出三个弯,外地人学半年也找不准那抹沙哑的韵味。
惠民县的吕剧老艺人张守义,至今保留着用贝壳打拍子的传统。“早年间戏班子沿着黄河跑码头,哪有什么响器?随手捡的蛤蜊壳两片一碰,就是天然梆子。”他家里那对传了三代的青蛤壳,已被摩挲得泛着玉光。
二、扽腔:濒危的戏曲“活化石”
在阳信县水落坡镇,75岁的非遗传承人周金山正带着徒弟排练《杨八姐游春》。这种被称为“戏曲界恐龙”的扽腔,讲究“九腔十八调”,光《哭皇天》一个曲牌就有七种哭法。周老说戏时总爱比划:“你看这甩袖要像抻面条,唱到‘悲’字时得突然扽住,好比拉弹弓——劲道全在这‘一扽’里。”
去年重阳节,周家班在古村落魏集演出现场,有位北京来的戏曲研究者听得直拍大腿:“这‘扽’法分明保留了元杂剧的顿挫遗韵!”如今全镇能唱全本扽腔的不足十人,年轻人更愿意学周老创新的“扽腔摇滚”,把电吉他揉进了《瓦岗寨》的唱段。
三、鼓书声声:市井里的艺术江湖
滨州茶楼里最热闹的还数滨州八角鼓。北镇街道的“曲艺茶馆”,62岁的赵丽华手持八角鼓,一段《大实话》引得满堂喝彩:“黄河水绕滨州转,芝麻酥糖甜又黏……”她即兴编的唱词里,高铁站、冬枣节这些新词儿,和传统十三辙押得严丝合缝。有食客打趣:“赵老师的嘴比黄河鲤鱼还活泛!”
在滨城区的非遗集市,00后姑娘小陈摆着自制的掐丝珐琅八角鼓挂件,手机直播着制作过程:“老手艺要穿新衣裳,你看这鼓面画上黄河楼,年轻人准喜欢。”她的抖音账号“鼓妞”已有五万粉丝,最新视频里,八角鼓配着说唱节奏,竟毫无违和感。
四、守正创新:戏曲生态新图景
滨州市吕剧院的排练厅,青年演员们正在打磨新编历史剧《范仲淹在滨州》。导演尝试用全息投影再现北宋榷盐场景,老琴师却坚持用真正的盐车轱辘当打击乐。“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的瓷器,”院长李霞说,“去年我们走进17所中小学,孩子们给《李二嫂改嫁》编了动漫版,那才叫薪火相传。”
在滨州文化馆的戏曲档案室,工作人员用3D扫描技术记录老艺人的身段动作。玻璃柜里,1948年的手抄剧本《黄河阵》正在数字化修复,泛黄的纸张上,还留着当年演员揣摩角色时滴落的蓝墨水。
当暮色笼罩十里荷塘,新落成的黄河戏曲大舞台上,LED屏映出滚滚波涛。台前,00后的吕剧新秀与白发苍苍的老艺人同唱《滨州赋》;幕后,抖音直播架与传统的衣箱并排而立——在这片黄河冲积出的土地上,戏曲正以古老又新鲜的模样,续写着下一个百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