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古韵:黄河岸边听大戏
滨州古韵:黄河岸边听大戏
在黄河入海口的滨州,每当暮色四合,村头老槐树下便会支起戏台。胡琴声穿透夜色,老艺人一开嗓,台下嗑瓜子的乡亲便跟着拍子轻哼起来。这座被黄河水滋养的古城,不仅孕育了枣木杠子火烧的香气,更滋养着几百年未曾断绝的戏曲血脉。
一、渔鼓声声话沧桑
沾化渔鼓戏的鼓点里藏着渤海湾的潮声。老艺人们说,这门艺术是渔民在海上讨生活的伴儿。竹筒蒙上鱼皮做成的渔鼓,敲击时发出的闷响恰似浪涌拍岸。不同于其他曲种的华丽唱腔,渔鼓戏的唱词里尽是船头撒网月当灯的生活实录。国家级传承人王春贞至今记得,年轻时跟着戏班在渔村演出,台下总飘着咸腥的海风与观众兜里的虾酱味儿。
在阳信县劳店镇,东路梆子的铜锤花脸仍在吼着《穆柯寨》。这种发源于山陕梆子的剧种,在黄河冲积平原上扎根三百年后,竟带上了几分齐鲁大地的豪迈。83岁的老艺人张明然能一口气唱完《反徐州》全本,他说最过瘾的是跺脚震得戏台颤的武场戏。如今镇上的娃娃们虽听不懂戏词,却总爱模仿老生捋髯口的架势。
二、吕韵新声续传奇
滨州吕剧的特别之处,在于它既保持着《小姑贤》的俚俗趣味,又能演绎《李二嫂改嫁》的时代新篇。惠民县胡集书会的吕剧擂台已延续七百年,每逢正月十二,民间戏班在零下十度的寒风中亮嗓比拼,观众跺着冻麻的双脚也不肯离场。青年演员李玉芳创新排演的《黄河人家》,把电子琴融进传统乐队,竟意外收获老戏迷的认可。
在滨城区非遗传承中心,75岁的张桂芬每周三雷打不动地教孩子们唱戏。她总说:咱滨州的戏就像黄河水,看着浑,底下都是宝贝。如今沾化渔鼓戏走进小学课堂,阳信东路梆子有了抖音账号,这些古老声腔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着生命。
当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刷着传统文化,滨州的戏台却像黄河岸边的老柳树,把根须更深地扎进泥土。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里,不仅有先人的悲欢,更跃动着生生不息的民间元气。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——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,而在百姓茶余饭后的那声叫好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