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根齐鲁戏韵细数滨州戏曲名家风采

寻根齐鲁戏韵细数滨州戏曲名家风采

在鲁北平原的沃土上,滨州戏曲艺术如同黄河水般绵延不绝。这座浸润着齐风鲁韵的城市,虽未设戏曲院士头衔,却孕育了一批载入中国戏曲史册的艺术大家。他们用生命诠释着戏曲之美,将吕剧的婉转、京剧的铿锵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。

一、吕剧传承的守护者

在滨城区文化馆的排练厅里,年逾古稀的吕剧表演艺术家李守英仍在指导青年演员。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,她独创的水袖云步技法将吕剧旦角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1959年,她主演的《姊妹易嫁》进京汇演,周恩来总理观后赞叹:齐鲁女儿唱出了黄河儿女的魂。

沾化区吕剧团团长张立新扎根基层四十年,走遍全区438个村庄。他创新编排的《老榆树下》将现代农村生活融入传统吕剧,获得文化部群星奖。每逢农闲时节,他的戏班总在村头搭台,老乡们说:张团长的戏比老白干还够味。

惠民县戏曲学校校长王淑珍首创声腔解剖教学法,培养出三届中国戏曲小梅花奖得主。她的教案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发声特点,就像老中医把脉问诊般精准。2017年,她带着学生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,让吕剧童声唱响京城。

二、跨界融合的破壁人

滨州市京剧团武生名家赵洪波,将吴桥杂技融入武打设计,创造出绸吊开打的绝活。在《大闹天宫》中,他身着二十斤重的戏服,在十米绸缎上完成连续空翻,每场演出观众席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日本NHK电视台曾专题报道称他为东方戏剧的极限艺术家。

作曲家孙建华深耕戏曲音乐现代化,他将渤海渔家号子融入吕剧唱腔,创作的《海堡人家》获文华音乐奖。在邹平西董镇的采风笔记上,密密麻麻记满了老渔民哼唱的旋律,他说:这些土掉渣的调子,才是真正的艺术瑰宝。

青年编剧李玉婷开创戏曲+文旅新模式,她为魏氏庄园量身打造的沉浸式剧《深宅往事》,让游客手持剧本穿梭在百年古宅中。该剧入选2022年全国文旅融合创新案例,单日最高接待游客突破3000人次。

三、戏曲沃土的耕耘者

在阳信县洋湖乡,76岁的老琴师张茂林守护着百年戏楼。他修复的清末戏箱里,保存着32套手绣戏服和光绪年间的工尺谱。每周三下午,他都会带着孩子们辨认戏服上的海水江崖纹样,讲述每件行头背后的故事。

博兴县职业中专开设戏曲电商专业,学生们既能唱念做打,又会直播带货。他们打造的吕剧文创直播间,单场最高卖出纯手工戏服86套。校长李建国说:要让老艺术穿上新衣裳,走进年轻人的手机屏幕。

滨州大剧院创新推出戏曲体验日,观众可以勾画脸谱、学甩水袖。在清明上河图展厅,AR技术让游客与虚拟名角同台对戏。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,让00后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酷。

在这片戏曲的热土上,滨州人用坚守与创新续写着梨园传奇。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级的艺术殿堂,从白发苍苍的老艺人到青春洋溢的新生代,每个人都是这出大戏的主角。当吕剧的悠扬唱腔再次响起,我们听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,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