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曲文化探秘:传承与创新的舞台

**滨州戏曲文化探秘:传承与创新的舞台**

滨州,这座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名城,不仅以农业与工业闻名,更在齐鲁文化的浸润下,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。从传统戏班到现代院团,从草台班子到专业剧场,滨州的戏曲舞台始终活跃着一批坚守与创新的艺术团体。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戏曲院团,感受这座城市的戏曲脉搏。

---

**一、百年吕韵:滨州市吕剧院的传承之路**

作为山东地方戏的代表剧种之一,吕剧在滨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。滨州市吕剧院自1952年成立以来,始终是鲁北地区吕剧艺术的“金字招牌”。剧院前身是惠民专区吕剧团,曾创排《龙凤面》《借亲》等经典剧目,在省内戏曲汇演中屡获殊荣。老一代演员张艳芳的“悲腔”唱法,至今仍被戏迷津津乐道。

近年来,剧院大胆创新,将吕剧与当代题材结合。2021年推出的现代戏《黄河人家》,以滨州沿黄村落变迁为背景,融入黄河号子等民间元素,在省艺术节上斩获“优秀剧目奖”。每逢周末,吕剧院的小剧场总会座无虚席,五折惠民票价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。

---

**二、民间戏班的草根力量**

在滨州乡镇,还活跃着一批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剧团。阳信县的“鼓书院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这个由老艺人王德昌创办的家族式剧团,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田间地头演出。他们的拿手绝活“东路梆子”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,粗犷豪放的唱腔配上自制牛皮鼓,演绎着《薛刚反唐》《穆桂英挂帅》等历史故事。

在惠民县胡集镇,每年正月十二的“灯节书会”堪称戏曲盛宴。来自京津冀鲁的百余个民间戏班齐聚千年古庙会,搭起简易戏台比拼技艺。滨州本地的“胡家班”凭借自编剧目《孙子练兵》连续三年夺得“书状元”称号,将孙武练兵的历史传说唱得荡气回肠。

---

**三、戏曲新生态:从校园到云端**

滨州的戏曲传承并未止步于传统舞台。2018年,滨州学院成立“黄河三角洲戏曲研究中心”,开设吕剧选修课,聘请吕剧院名家担任导师。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校园吕剧《校园晨曲》,用传统唱腔演绎大学生支教故事,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击量。

邹平市的“戏曲文化云”项目更是打破地域限制。通过VR技术还原1905年“同乐班”戏楼原貌,观众戴上设备即可体验百年前看戏场景。当地民营剧团“齐韵社”开通直播间后,每晚黄金时段在线观众超万人,打赏收入反哺线下创作,形成良性循环。

---

**四、剧场新地标:文化宫大戏院的蝶变**

始建于1958年的滨州文化宫大戏院,历经三次改造后焕发新生。仿古戏楼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结合,既可呈现原汁原味的《姊妹易嫁》,也能演绎跨界实验剧《当莎士比亚遇见吕剧》。剧场推出的“周末戏曲工坊”,邀请观众参与脸谱绘制、水袖体验等活动,让戏曲从“可看”变为“可触”。

---

**结语:**

从专业院团到民间戏班,从校园课堂到数字云端,滨州的戏曲生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勃勃生机。这些活跃在城乡的戏曲团体,不仅是文化记忆的守护者,更是时代精神的传唱人。当吕剧的悠扬唱腔在黄河岸边再次响起,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声,更是一个城市文化自信的铿锵足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