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有戏:烟火巷陌里的百年腔调

滨州有戏:烟火巷陌里的百年腔调

在滨州街巷深处,总有些悠扬的曲调穿透晨雾。老茶客们端着搪瓷缸,踩着石板路往戏台方向赶,那些浸着茶香的清晨,总与婉转的戏腔相伴。

一、百年戏脉生生不息

滨州的戏曲基因可追溯至明代。大觉寺遗址出土的青砖戏台残件,印证着六百年前这里的弦歌不辍。清代戏曲家王士禛在《分甘余话》中记载的北地梆子,至今仍在阳信县传唱。沾化渔鼓戏的鼓点里,仍能听见宋代水泊梁山的遗韵。

滨州吕剧院珍藏的羊皮戏本,记录着《打金枝》《墙头记》等传统剧目。老艺人张广庆的戏箱里,叠着三十多件手绣戏服,每道褶皱都藏着故事。惠民县胡集书会上,八十岁的坠子书传人李凤鸣,仍能一气呵成说唱三个时辰。

二、古戏新韵遍地开花

滨州大剧院的智能旋转舞台,正在演绎3D全息版《姊妹易嫁》。当传统吕剧遇见数字技术,水袖翻飞间飘落虚拟桃花,老戏迷看得眼眶湿润。文化馆的周末戏苑里,年轻人改编的摇滚版《李二嫂改嫁》,让古调焕发新声。

邹平市台子镇的百年古戏台,每月初一照例开锣。七十三岁的张秀兰领着庄户剧团,把玉米丰收的故事编成吕剧小调。在滨城区的社区广场,戏迷票友自发组织的月下清音会,已成为都市夜生活的别样风景。

三、戏润乡愁薪火相传

惠民县胡集书会期间,街边支起的八百个书棚绵延三公里。说书人手持简板,把《杨家将》《呼家将》说得风生水起,赶会的百姓听得入神,连冰糖葫芦化了都不曾察觉。阳信鼓书院里,孩子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打梨花板,稚嫩的童声合着苍劲的老腔,在雕花窗棂间流转。

沾化冬枣节上的渔鼓戏擂台,总有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专程赶回。他们举着手机直播,让天南海北的老乡共听乡音。在滨州职业学院的戏曲选修课上,00后学生设计的戏曲动漫,正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光彩。

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,戏韵如老酒般愈陈愈香。当暮色笼罩新立河,河畔传来的悠扬唱腔,依旧能让人循着声儿找到那方戏台。在这里,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百姓生活里跳动的脉搏,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,在寻常巷陌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