滨州戏韵:黄河口畔的曲艺江湖
滨州戏韵:黄河口畔的曲艺江湖
渤海之滨的滨州城,黄河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此奔流入海,也带来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。这片土地上的戏曲艺术,既有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,又融汇着南北曲艺的精妙,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戏腔。
一、东路梆子:黄河故道的慷慨悲歌
滨州民间至今流传着三天不喝粥,也要听梆子吼的俗谚。东路梆子作为山东梆子重要分支,其唱腔高亢激越,尤擅演绎杨家将、岳飞传等忠烈故事。滨城区里则口村的老艺人张广文,至今保留着祖传的炸音技法,一声辕门外三声炮能让戏台下的老戏迷们热泪盈眶。这种融合了河北梆子与山西梆子的独特唱法,在黄河故道的盐碱地上扎根生长,成为滨州人最亲切的乡音。
二、吕剧新声:民间小戏的华丽转身
沾化冬枣林深处的吕剧票友们,至今记得1954年滨县吕剧团带着《小姑贤》进京演出的盛况。这种源自黄河三角洲的说唱艺术,以地道的沾化方言为韵白基础,将琴书、杂曲、花鼓融为一体。惠民县的吕剧传承人王秀英独创的枣木梆子腔,用冬枣木制作的击节乐器,敲击出清脆悦耳的节奏,让传统吕剧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三、非遗活态:古艺新传的当代图景
在阳信县牛王堂庙会上,92岁的老艺人李凤山仍在教授哈哈腔的换气秘诀。这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的稀有剧种,保留了元杂剧的务头唱法,滨州文化馆通过数字化保护工程,已抢救性录制了37小时的传统唱段。邹平市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中,孩子们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学唱扽腔的九腔十八调,稚嫩的童声与六百年的古韵在教室里奇妙共鸣。
当夕阳染红黄河入海口时,滨州各处的文化广场便陆续响起胡琴声。从专业剧团的精品大戏,到民间戏班的即兴表演,这些穿越时空的曲调仍在诉说着黄河儿女的悲欢离合。或许正如惠民古城墙下的戏台楹联所书:三五步走遍天下,六七人百万雄兵,滨州戏曲正是用这样的艺术魔法,将一方水土的故事永远定格在时光长河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